[随笔]一个名牌的毁灭
    2008-10-10    如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创造一个名牌不容易,毁掉一个名牌只是一夜间的事情。名牌奶粉三鹿正上演着这样一场悲剧。
  有消息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三鹿已经名存实亡,极有可能成为另外一家牛奶企业三元公司的并购对象。如果猜测成真,三鹿这个号称中国历史最悠久的牛奶品牌,将永远在人们视线里消失。退一步说,即使现在不被并购,整顿结束后侥幸恢复生产,哪个消费者还敢让自己的孩子再沾三鹿奶粉,没有了市场,三鹿品牌如何继续生存?
  毒奶粉的确可恨,可是一个曾经广受市场欢迎、获得过无数荣誉、有过辉煌业绩的国产名牌,就这样轰然倒下,又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特别在昔日国产名牌一个个被不是被市场淘汰就是被外资兼并,国产品牌市场份额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三鹿却以自我毁灭的形式被迫退出市场舞台,更加深了我们对国产品牌前途命运的担忧。
  剖析三鹿奶粉事件,当然很想知道究竟是三鹿偶然倒霉,不幸在“阴沟里翻船”,还是事出有因,背后隐藏着迟早出事的必然因素。翻阅有关三鹿的资料,发现有些内容颇值得引起注意。比如一份介绍三鹿光荣史的报道说;仅在今年,三鹿就分别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30年改变中国人生活的中国品牌”等奖项。截至2007年,三鹿奶粉以18.26%的市场份额在奶粉领域继续领跑,三鹿奶粉产销量已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一位,两次当选中国标志性品牌。而另外一份资料却披露,早在2004和2005年,南宁、广州、三亚以及甘肃等一些地方的质监和工商部门就先后查出三鹿婴儿奶粉有不合格问题,并予以曝光。
  对比之下不难发现,三鹿事件并非无踪迹可寻。也许三鹿认为,与他们获得的荣誉和成就相比,一些产品在质量上的瑕疵不足为怪,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事情,根本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所以,在奶粉事件曝光之前,三鹿依然过着高枕无忧、太平无事的日子,不知道危机正在迅速临近,需要考虑的似乎只是如何扩大生产规模,尽快占领更多的市场,牢固维持三鹿国内产销量头把交椅的位子。
  想想在刚刚过去的夏天,包括三鹿在内的几大国产奶制品“寡头”为争夺市场大打促销战,什么降价、赠送、搭售礼品等等,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用,不明所以的消费者还真以为厂家在搞利益回馈,绝不会料到每天为保健而必喝的牛奶里竟然含有致命毒素。
  质量是企业生命,应该是最普通最基本的常识,然而在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下,重规模效益而忽视质量成为不少企业的成长之路。由此可见,三鹿的毁灭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令人忧虑的是,三鹿的问题在国产品牌中绝非孤立存在,与三鹿并驾齐驱的蒙牛、伊利、光明等深为消费者信赖的知名品牌,其部分产品也被查出含有三聚氢胺成分。尽管后三位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没三鹿严重,但经此一役,消费者对它们的信赖程度肯定大打折扣。正如专家所言:在此次三聚氰胺事件中,名列前茅的三大品牌全体沦陷,而四百余家小公司反而保持清白,这表明,即使那些大品牌管理层不是昧着良心蓄意为之,他们那种借以急速扩张的超女式营销也给管理体系留下了巨大的后患。
  河北省代省长胡春华在分析三鹿事件时指出,一个50多年的企业,30多年培养起来的品牌毁于一旦,三鹿教训深刻。三鹿悲剧是企业的悲剧,国产品牌的悲剧,但造成此类悲剧不时出现的推手应该是急功近利式的经济增长模式。是GDP的大比拼,迫使企业不断奔向新目标、跨越新台阶,哪里有功夫好好坐下来,认真回味一下自己走过的历程,仔细找找企业存在的漏洞。
  对三鹿奶粉事件,责备和处罚企业的确很有必要,让他们永远汲取事故教训,真正把抓质量落到实处。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不改变,产品质量问题就会像水中葫芦一样,按倒这头起来那头。回顾一下,近年产品质量问题出得着实不算少了,单是婴儿奶粉就造成了多少“大头娃娃”,每次故事的发生,在让消费者深受其害的同时,也给相关企业带来巨大甚至毁灭性打击。而这些名牌企业都是一方经济的支柱产业,与相关原料、销售等行业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家出事情,大家都跟着倒霉。有报道称,奶粉事件出来后,不少奶农陷入困境。牛奶没人收购,养牛成了负担,甚至被迫杀牛。盲目扩张的后果不仅毁了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名牌企业,也不可避免地让整体经济受到损害。因此,名牌三鹿毁灭的教训应该给各方面都上了一课,更为其他国产品牌敲响警钟。
  相关稿件
· [随笔]奶粉事件与良心 2008-09-26
· [随笔]“仁”与“博施济众” 2008-09-19
· [随笔]跳出“贫困陷阱” 2008-09-12
· [随笔]两种消费观的“PK” 2008-09-05
· [随笔]从“蓝厅”到“鸟巢”的小人物 2008-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