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全球通胀为何还没有过去
    2008-09-24    作者:刘煜辉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资源 ‘紧需求’+弱美元”,始终构成商品市场未来不久返身向上的理由,新一轮通胀压力或至,新兴市场将重新面临资源和市场双重压力的夹击,这一次或许才是真正的考验。

  美国金融海啸过后,世界一片狼藉。多数分析师认为,随着世界经济衰退加深,通胀已经过去。
  在我看来,结论为时尚早。
  有别以往,以往的通胀要么是生产资料,要么是生活资料供不应求,故此增加投入、扩充产能,供给上去了,通胀自然下去。但此次则完全不同,是资源的紧需求。
  是什么撑起了资源的需求?是产能。当然背后是滥发的美元,一则刺激了国内房价泡沫和由此产生的旺盛消费需求,二则刺激新兴市场经济产能的急剧扩张。
  为什么美元能不断超发呢?是因为产成品价格不涨,通胀不高。这成为了格林斯潘执行不断降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最好理由。
  不过一个巴掌拍不响,还得看事情的另一面,新兴市场大多价格系统性扭曲 (政府管制和补贴盛行)。在中国,由于各级政府垄断性地掌握了经济增长所需的几乎全部要素和资源,所以,只要愿意,在理论上就可以通过将要素及资源价格降至最低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最多投资。于是我们就看到,在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国家,却有超低的能源价格、超低的水价格,超低的环保标准、超低的土地价格、超级的税收优惠、超低的劳动标准。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样一个经济体一下子被整体抛向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所引发全球资本、要素乃至产业链的移动注定是空前的。我们在历史上找不到这么庞大的经济体,制造业如此扩张。在扭曲价格体系下,企业的产能扩张一直被推到边界上才告暂停。
  如此,房价泡沫一破,美国衰退,全球的需求掉了下来产能一下子就显得过剩。最终需求虽然是掉下来,但产能短期内还得继续,不继续意味着先前的投资都打了水漂,意味着企业倒闭(钢铁高炉架起来了,能停产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产能对资源的需求是惯性的,存在刚性。全球经过五六年高速扩张产能形成的资源紧需求格局一下子很难变化。要改变,经济的调整自然是惨烈的,企业大量倒闭,产能大量被清洗,现在看来新兴市场看样子是逃不脱这个过程。
  大多数分析师简单地认为,美国需求衰退,商品市场的泡沫就会破裂,能源价格会像上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衰退,一跌到底。这个判断逻辑上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能源价格还没有到真正下降的时候?
  当今世界,能源消费实际上是两块:美国消费和中国等新兴市场的产能。从去年8月份次贷爆发,商品价格暴涨,至今年上半年。短短10个月时间,请问,新兴市场的产能清洗掉多少?企业倒闭了多少?如此,资源需求实质性又下降了多少?
  企业在能源价格第一轮暴涨中都顶住了,产能被保留了下来。价格掉下来了,企业成本压力减轻了,还活不过来?历史上,从来没有产能是在成本压力下降的状态下被清洗的。中印等新兴市场因素依然是商品市场价格持续回落的阻力。
  同样,能源消费绝对量最大的美国人,也不可能在价格下跌中改变生活的方式。
  总之,资源“紧需求”很难在价格下行中被打破,反转过来,价格上行往往才是打破紧需求的必经之路。当新兴市场在资源和市场的双重压力夹击下,企业大量倒闭,当美国人在油价飙升中不得不缩衣节食时,资源空头的牛市才真正到来。
  一个基本判断:当下各国拯救经济的努力远不是经济复苏的开始,只不过是推延了本轮经济调整进入高潮的时间。而这个过程当然要靠美元政策来实现。
  美国政府下决心动用万亿美元驰援金融危机,只可能弱化美元,推高通胀。理论上讲,财政救援可以通过印钞票解决,也可以是收缩财政开支来解决。但是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 “无政府规制的高度垄断”的地位,决定了其选择前者肯定是理性的。更何况国际投资者持有16万亿美元金融资产,谁也不敢率先轻易抛售美元资产,更准确地说,谁也跑不出来,几大央行只要抛售一点,所引发的连锁效应就可能引发美元的崩盘,其后果谁也受不了。如果不能抛售,那么博弈的选择自然是,自觉地维护美元这种刀刃上的平衡。意味着美国可以不断地将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通过货币化来转移,而这一举措仅会导致美元贬值而不会出现美元崩盘。
  事实证明,市场分析师多是短视的,之前“两美”被接管时,大多数分析师认为美国最差的时期过去了,美元趋势性转强已成定局。现在看来,只要金融隐患不除,美元即便想站起来也难。

  相关稿件
· 当今全球通胀五个基本特征 2008-08-25
· “欧元化”无助于减缓全球通胀 2008-07-29
· 全球通胀,谁领“加息”风骚? 2008-07-02
· 富达基金表示:全球通胀可能在下半年冲顶 2008-06-25
· 美国率先加息:全球通胀治本之始 2008-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