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有赖于监管制度的根本变革
    2008-09-19    北京 马龙生    来源:经济参考报

  国务院组织对全国所有的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进行了以三聚氰胺为重点的专项检查。检查结果表明,全国共有175家婴幼儿奶粉生产企业,在这之前已经停止生产婴幼儿奶粉的企业有66家。我们对其余的109家产品生产企业的491批次婴幼儿奶粉进行了检验,其中22家企业69批次检出含量不同的三聚氰胺,占这些企业的20.18%,占总批次的14.05%。(新华网9月17日报道)

  尽管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不是所有批次产品都被检出三聚氰胺,许多企业被抽检的产品有几十个批次,有问题的只有几个批次,因而得出“大多数企业生产的奶粉是安全的”结论。但是无论如何,这样的比重与知名品牌应有地位,还是在人们心中产生了不小的反差。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人们不能不问:如果没有这次检查,消费者是不是就要糊里糊涂地受害一辈子了?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我们到底应该在“有漏洞”与“无漏洞”的前提下来考虑问题?还是应该停留在“大多数”与“极少数”这样的概念上?毕竟,“问题产品”的比率再低,也暴露了企业质量控制体系的不健全。而只要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产品质量就只能建立在“良心”与“运气”上,产品符合质量要求是相对的,不符合质量要求反而是绝对的。
  应该看到,质量控制体系不健全,不全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更多地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安全标准低,监管不到位,打击力度小,掺杂使假者犯罪成本过低;在执法方面,监管部门多,责任边界不清:工商部门只管生产经营资格;农业部门只管原始农产品的生产安全;商务部门只管流通环节;质监部门只负责食品生产中出现的质量标准问题……而现实中的食品问题,却很多时候是几种情况同时出现并纠缠在一起,如果没有高层的协调,各执法部门同步执法大多不可能,主动沟通也不是其法定义务。
  商家不知厂家是如何生产的,厂家不知原料是在什么环境下生长的……以食品产业链特点及眼下监管现状等综合来看,如果不将食品安全放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统筹治理,建立全程统一、快速高效的监控体系,“良心食品”就只能永远陪伴我们了。因此,我以为目前应该重新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尽快成立网络化的国家食品安全总局,从田间到餐桌,把食品安全从原材辅料、生产加工、流通环节全部统一纳入监管体系之中。在体制上,该局应由国务院垂直领导,不受地方利益制约;在工作模式上,要处处体现“统一”——统一食品执业登记,统一食品商标注册,统一食品行业标准,统一安排抽查检测,统一执法或向司法机构移交严重案情。这样,既解决出了问题“板子打谁”的问题,也能够使监管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当然,这样的系列化改制是一项重大创新,需要一个研讨、论证以及民主化过程。现在百姓最需要的,是政府能以积极的态度,加快这个过程,而不是年复一年地满足于“大多数奶粉是安全的”。

  相关稿件
· 北京奥运期间食品安全实现“零事故” 2008-09-04
· 国家工商总局:确保中秋国庆两节食品安全 2008-09-03
· “北京奥运食品安全保障情况”新闻发布会 2008-08-22
· 江苏江都食品安全监管用上“放心通” 2008-07-09
· 食品安全标准应该“就高不就低” 2008-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