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手段难解机构改革难题
    2008-09-11    作者:童大焕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财政部网站日前公布《2008年中央财政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办法》指出,为推动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行政效率减轻财政包袱,中央财政对县乡政府精简机构、人员以及保障重点支出给予奖励。(中新网9月9日)

  过去几十年,全国性的大规模行政机构改革就进行了多次,但基本上没有走出膨胀-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老路。此次采用经济手段,虽没有再提行政机构改革的提法,但目的还是希望精简人员。
  但我怀疑经济手段能否成为撬动地球的那个“阿基米德支点”,改得动行政机构改革这个千古难题。按照该办法,中央财政对各地2007年县乡政府精简机构和人员给予一次性奖励。撤并1个乡镇或区公所奖励50万元;按县算账,比2006年减少财政供养人员1人奖励4000元,同时对人员增长超过全国地方平均水平的县,超过部分按照每人扣减500元。
  显然,这点奖惩措施是否具有吸引力,令人不敢乐观。不说这些钱落不到个人口袋里,就是落到个人口袋里,越到基层,干部任用中各种复杂关系就越难摆平,多少人愿意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银两去得罪人?其二,在现有的行政层级制度下,中央和地方存在着极大的信息不对称,在信息不对称问题获得有效的解决之前,单纯的经济约束与激励关系有可能助长信息造假,一些地方通过虚报数字领取奖金。到时候中央可能花了冤枉钱却没有达到意图的效果。
  其三,在我国,千军万马挤公务员的独木桥是一个全国性的现象。越不发达地区的人们越想当公务员。贫穷地区,人们收入低,投资没本钱,市场不发达,做什么都靠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权力关系),而政府掌握的资源又多,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挤进公务员队伍,即使财政入不敷出,也可以吃国家的转移支付。工资虽然不一定高,但比其他行业旱涝保收,而且只要开动脑筋,擅于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外快”可能超过账面工资收入。虽然农业税、个体工商费都不收了,但征地、拆迁、矿产资源开发、行政许可与审批、土地、山林的承包与批租、各种名目的行政收费行政罚款乃至于干部调动与升降等,权力含金量很大,很多都在“预算外收入”之列,地方政府还是有很大的逐利空间。
  所以别说不发达地区,即使在发达地区,即使是一些“高知高学历”人群,“一切向权看”的行为倾向也没有根本的改变。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价值和行为取向,通常是由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财产与税收关系决定的。如果社会财富绝大部分通过产权制度安排、税收关系等方式由政府掌握,这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就倾向于通过各种方式挤进“吃皇粮”的队伍参与财富分配,哪怕是长期以“编外人员”的形式也在所不惜。反之,民众就自然而然更倾向于到市场经济中创造财富,而不是热衷于到公务员队伍中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
  可见,行政机构改革既不可能靠经济激励与约束达到目的,也不可能单纯依靠行政手段达到效果,而必须采取围魏救赵的办法,从更为根本的产权制度改革、财税体系改革、权力法治与约束等层面上入手,方向和目标明确,持之以恒,日积月累,方有所成。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