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8-09-05 作者:如一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吵吵了一年多的美国次贷危机,最近又因不少地方银行相继倒闭重新引起人们的关注,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原想在卖房子上大发一笔的银行家们,不料最终却栽在房子上。 美国银行因房地产而倒闭,让人想起一个曾经在我们这边广为流传、与买房子有关的故事,大意是说一个中国老太太攒了一辈子的钱,在临死的前一天终于攒够钱买了一栋房子,没来得及住进漂亮的新房子就死了。而一个美国老太太在年轻的时候贷款买了一栋房子,住了进去,每天工作还贷。直到临死的前一天她终于还清了所有的贷款。故事的来源无从查考,其寓意却很明显:中国人的消费观太落伍,瞧人家美国人活得多潇洒。 也许就是在这个故事的忽悠下,中国贷款买房大军迅速兴起,大批“房奴”应运而生,各地商品房价格不断水涨船高,成就了今天房地产业的冲天暴利。然而出乎预料的是,当我们正跟着美国老太太的脚印亦步亦趋,准备让自己的日子同样潇洒起来的时候,看似市场制度十分完备的美国市场,却在2006年率先爆发了次贷危机,所谓“次贷”即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当美国利率上升和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金融机构连锁反应与银行危机。这不禁让美国老太太买房故事的精彩程度大打折扣,原来美国老太太的潇洒消费同样要面对不知何时降临的市场风险,一旦出现意外,比如失业了不能按时归还银行贷款,房子住不成,还要牵连到金融等一连串环节,可见任何消费观的存在都要受到具体社会环境的制约,脱离了特定环境去评价某种消费观属于先进还是落后,应该是不科学和不可取的。 以同样道理看中国人的所谓传统保守型消费观,其形成与存在更无法离开我们赖以生存的现实条件。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生产技术与方式的长期落后,使靠天吃饭成为一种经常性状态。因为各种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都可能让一年辛苦成为泡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无债一身轻,以及未雨绸缪、有备无患等等风险防备意识便沉淀为代代相传的消费观念。即使现在的日子比过去好过多了,先储蓄、后消费、量入为出、勤俭持家依然是多数人的消费之本。在2006年,中国居民储蓄存款已经达到14万亿元,而储蓄率则高达46%,超过亚洲储蓄率最高的国家日本,并且每年仍在上升。中国的高储蓄让外人惊叹,也另经济学家们感到头疼。他们认为,居民储蓄过多意味着消费意愿低下,而内需不足经济便难以保持持续高速增长。 于是,有人便希望通过中美两个老太太买房这类寓言故事来推动中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其实,倘若没有那么多的后顾之忧,中国人又何尝不想让自己和家人都过得更加舒服一点呢。然而存在决定意识,正如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所言,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具体说,有看病、上学、养老三座“大山”压在头顶,中国人谈何放心消费、超前消费? 保守消费,对刺激经济的作用也许有限,但凡事都有两面,当经济运行遇到低谷,物价上涨,市场风险增加,高储蓄可以让老百姓安然度过经济困难的日子,这不但对百姓自身,对维持社会稳定也是相当重要的。尽管时至今日,年轻人已经不拘泥于非自己攒够钱才去买房子或汽车等大件商品,但即使向银行贷款也是本着力所能及的原则,如果没有足够能力还钱,很多人是不敢轻易去银行贷款的(当然,炒房者另当别论)。可以说,不久前发生在深圳的按揭贷款“断供”现象之所以没有在其他地方蔓延开来,与不少人贷款买房所持的谨慎态度有很大关系。
就消费观本身来说,无论保守还是超前,应无好坏高下之分,所谓两者对比,不是看谁更敢花钱、更会消费,而是要看哪种消费环境更有利于公众生活改善。美国老太太之所以热衷贷款买房,是人家不必每天为看病报销、老无所养等事情犯愁,而我们目前既然还做不到这一点,就不必要非去东施效颦,人为地催生出许多“房奴”“车奴”。何况,连市场成熟度那么高的美国也保不住冒出次贷危机,我们尚不完善的个人信贷市场就更要多加小心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