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制造业创建国际品牌的制度环境
    2008-09-02    作者:章玉贵    来源:证券时报

  中国迅速扩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巨大的市场潜力却难以孕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著名品牌,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的制度环境。

  中国制造企业在创建国际知名品牌的过程中,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企业创建国际知名品牌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可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对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提升高新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平台,着力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应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强化制造业的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品牌升级的高端制造业服务体系。

  创建国际品牌是绕不开的天险

  中国制造业逐渐失去价格竞争优势之后的制胜之道应该是: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技术能级以及培育自主品牌,进而提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虽然,现阶段中国制造业通过大规模的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来实现制造业整体升级尚不现实,中国制造业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并将其升级为国际品牌,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可能受到已经实施全球化战略的、具有技术创新优势和品牌优势的跨国公司的打压甚至围剿;但创建全球性品牌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关键成功要素,也是绕不开的华山天险。在创建国际品牌的过程中,类似宝钢这样与跨国公司在技术上差距不是很大的本土品牌,在升级为世界级品牌的过程中所遇到的主力和风险相对较小。但那些与跨国公司在技术上差距较大的本土企业,其进入品牌经营的壁垒和风险就很高。因此,中国制造业在实施品牌升级战略时,必须对竞争对手的实力、市场结构特征有充分的认识,对企业本身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以及劣势有透彻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而政府完全可以在此过程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积极营造制造业创建国际品牌的制度环境。

  政府应为企业创立国际品牌站台

  中国难以孕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著名品牌,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缺乏成长为世界品牌企业的制度环境。发达国家一般都有完整的品牌战略思路和政策支持体系。美国政府通过财税金融支持,鼓励企业开展科研创新,以技术进步带动品牌发展。日本则出台了“日本品牌战略”,提出通过知识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等手段,将日本塑造成高品质、高美誉度的国家品牌。韩国采取分类指导方式,积极鼓励民族品牌发展。同样,中国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也离不开政府对本国品牌市场基础的培育和扶植,离不开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离不开政府与社会对本国品牌蕴含的民族文化的认同。因此,中国制造企业在创建国际知名品牌的过程中,政府完全可以利用自身的巨大优势为企业创立国际品牌站台。在符合国际惯例的前提下对企业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在大宗政府采购项目招标时可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理直气壮地向本土企业倾斜;在继续对外资开放的同时取消过去赋予外资企业的一系列特权,消除本土企业平等参与竞争的壁垒。政府还应该为企业创立国际品牌营造良好的市场基础和舆论条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知名品牌建设激励机制。

  提升中间产品的生产平台

  提升高新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平台,着力营造自主创新环境,完善创新机制。目前世界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出现相分离的趋势,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研究设计放在工业化国家内部完成,具体产品技术开发和技术测试过程伴随着高技术产品一道输往国外。所以,中国要针对目前世界新技术转移的特点,承接世界新技术的转移,逐步改变对终端高技术产品生产的依赖,搭建并提升高新技术中间产品的生产平台。同时加大对产学研联合、消化吸收和集群创新的支撑。而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上,要关注世界范围的高技术人才的流动趋势,吸引那些已经掌握最新前沿技术的国外人才回国创业。要把上海等技术较发达的地区打造成世界制造业基地以及全国乃至世界的制造业人才高地。在有望实现技术突破的重点领域加大投入,催生更多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并形成产业化。

  构建制造业高端服务体系

  强化制造业的服务功能,构建制造业高端服务体系。从国际上来看,当前国际产业发展越来越表现出“产业融合”的特征,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制造即服务”已是大势所趋。服务型制造业在发达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而中国不少省市制造业的产业定位,仍是依赖大规模生产模式,强调大产业、大项目、大基地建设,而缺乏从“服务”着眼、以世界性分工合作为平台的理念。因此,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刻不容缓。同时,为促进制造业的品牌升级,应强化和凸显制造业的服务功能,形成有利于品牌升级的高端制造业服务体系。在这方面,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应充分发挥人才、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综合优势,迅速提升高端材料的生产能力、关键设备的制造能力与核心零部件的配套能力,提升制造业的整体层次;同时依托较为雄厚的科技基础、积聚的科研机构、高度开放的市场和较深的国际融合度,率先突破产品的研发设计和国际营销,形成制造业的研发设计与市场营销中心,最终形成制造业的品牌培育和推广中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