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自7月11日站上147美元巅峰后,接连出现大幅跳水,一系列重要关口相继失守,除高盛和罗杰斯等坚定的少数派外,进一步看空一度成为市场的主流声音。但进入8月后,油价逐步在115美元左右稳定下来。
油价的起起落落,短期内固然一定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数据、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作为主要计价货币美元的走势脱不了干系;但从长期看,供求双方的政策反应及其背后深层次利益考虑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从需求来看,受次贷危机持续发酵影响,当前的美欧日经济放缓不同程度减少了对原油的需求;中国在奥运会结束后,能源消费需求也将有所下降,而燃油税和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近期若能顺利出台,将进一步抑制能源需求过快增长势头。不过,如果从一个更长的经济周期来看,美国经济早晚会复苏。如今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交替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手法已炉火纯青,2001年,美国陷入危机用了两个季度,走出危机也只用了两个季度。如果不出意外,一般预计,最迟明年下半年,美国经济就能重新步入增长轨道。届时,中国出口和投资的规模也将迅速扩张;同时,中国的重化工业进程远未完成,原油进口的上升趋势还要持续若干年。
从美国目前的政策思路来看,至少表面上是希望油价进一步回落的。毕竟,油价下跌有助于提振消费和投资,加速美国经济恢复的节奏,也能使夹在抑制通胀和刺激经济两难中的美联储得以从“滞胀”阴影下解脱出来,以专心应付经济复苏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强势美元目前或许正是伯南克最需要的。然而,从其他经济部门角度看,强势美元却未必受欢迎,因为它增加了进口,抑制了出口回升势头,导致失业率上升。更重要的是,现在所谓的“强势美元”不过是之前美元超跌后的反弹,如果美元要想长期维持强势,正如里根时代的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所做的,首先一步应将利率提至高于名义通胀率——据美国劳工部统计,这一指标7月已高达5.6%,而这显然不是眼下身陷苦恼中的房奴和众多投资机构所乐见的。因此,要不要一个真的强势美元,或者说,想不想油价进一步下跌,在美国内部也存在利益冲突。
从原油供给方来看,主要分为两大块:欧佩克13个新老成员与以俄罗斯、墨西哥、挪威、巴西、哈萨克斯等为代表的非欧佩克国家。理论上,非欧佩克国家是作为欧佩克对立面和竞争者形象出现的,在早期,每当欧佩克宣布执行“限产保价”政策时,不受限产政策束缚的非欧佩克国家往往趁机扩大生产抢占市场,这也导致欧佩克占全球原油市场份额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52%锐减至80年代中期的30%左右。不过,欧佩克的庞大储量和节制美德最终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一些非欧佩克国家原油储量日益枯竭,且难以承受扩大原油产出所需要的巨额投入;而另一些国家也逐渐认识到“限产保价”不仅符合欧佩克的利益,也是自身长远利益所在。基于以上考虑,2007年安哥拉和厄瓜多尔申请加入欧佩克阵营。
BP《2008年全球能源统计》显示,过去三年,墨西哥、挪威等非欧佩克国家原油产出和出口都在逐年递减。今年上半年,非欧佩克阵营中的领军角色俄罗斯也加入限产的队伍,原油开采量同比下降0.8%,出口同比下降5.2%,同时还宣布重新调整原油出口关税。
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欧佩克本质上是一个石油输出国组成的卡特尔,欧佩克所有成员长期以来存在这么一个共识,即制定战略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油价保持在一个足够高、但又不至于刺激原油消费国痛下决心彻底摆脱这种传统能源的水平上。无疑,这宛如在锋刃上行走,需要极高的科学智慧和政治艺术。正是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今年6月,当油价首次突破140美元时,沙特暗示将日增产50万桶,并最终实际增产20万桶。在全球原油供求大致平衡的关头,沙特的理性选择显然有助于油价回归合理区间,避免整个原油时代的彻底瓦解;而当油价出现雪崩苗头时,欧佩克的态度旋即转变,考虑减产。
笔者以为,相对于国际原油市场的需求方,博弈的另一方似乎握有更大主动权和清晰的策略。可以说,欧佩克现在已掌控了全球原油生产的阀门。它所能影响的不再仅限于全球原油产量和出口量的一小部分,而是绝大部分。其中,稳坐储量和产量两把龙椅的沙特,其态度取向无疑具有风向标意义。或许在沙特和它的欧佩克同伴眼中,110至120美元是合宜的水平。至于它会不会继续往下走,则要看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会坏到什么程度。如果美国再次曝出几个“房利美”,那沙特也只剩干瞪眼的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