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贸收益也被“全球化”
    2008-08-22    作者:唐学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一直以来,中国似乎是全球经济膨胀或者收缩的最佳替罪羊。几年前,当世界处于通缩状态的时候,中国被认为是“通缩的输出者”,而现在全球处于高通胀时期,中国则又被认为是“通胀的推动者”(中国人的工资收入增加、中国物价上涨以及对其食品、能源和其它原材料需求猛增)。几年前,中国被教训要改变保护主义作风,学会习惯接受自由贸易的冲击,现在中国被认为是全球贸易的最大受益者和不公平贸易条件的制造者(分流了别国的就业岗位)。这些忽左忽右的难以辨别风向的指责构成了一些国家对待中国一贯的“偏见”。

  坦率地说,尽管中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一些好处,但也承担了对应的成本,例如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即“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超过60%。这意味着国际市场价格能够比较快地传导到国内,“催化”国内的通胀。
  实际上,如果仔细辨析中国贸易顺差以及对外依存度,我们就会发现更为深层的问题——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是被中国所分享的,不是“独占式的游戏”。实际上,中国对外贸易的利益同样也是“全球化”的,被其他的经济体所“分享”了。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首席经济学家Robert Koopman和中国学者魏尚进等人在最近出版的论文《HOW MUCH OF CHINESE EXPORTS IS REY MADE IN CHINA?》里展现了一个令人百感交集的现象:在占GDP37%以上的中国出口中,外国的附加值比重比十年前还略高(包含进口的原材料、投入品、中间品、技术、以及最终的制成利润)。这打破了我们对近年来贸易结构的一种乐观主义,我们以为我们摆脱了“3亿衬衫换飞机”的低端窘境,开始出口大量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产品。但是,在这些产品中,属于中国附加值的部分比过去恶化了。即我们的出口看上去“体面”了,但好处却不比过去更多。
  计算出口产品的国内和国外附加值技术是由Hummels、Ishii以及Yi开创的,也称之为HIY技术。Koopman采用此技术分析了中国61类制造行业,发现占中国出口一半以上的13类行业的中国附加值不到50%。比如电脑,中国的附加值为4.6%,再如IPOD,150美元的产品,中国组装厂获得4美元。另外,通讯设备、视频音频设备以及工业仪器、复印、电视机等等,中国附加值都不到50%。在占中国出口20%的15个行业中,中国附加值大约占50%-65%,主要是钢铁、纸张以及化学制品。而另外33个中国附加值很高的行业,占总出口的比重非常低。Koopman认为,如果考虑到中国、越南和墨西哥这样的国家超级喜欢给外资以各种或明或暗的税收减免,那么,外国附加值的部分更高。
  与中国近乎50%国外附加值对应的是,世界平均的国外附加值水平是21%。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都在10%以内,法国和德国大约是15%;韩国和台湾地区大约是35%。中国享受世界工厂的美名,但世界工厂的要素价格和利润分配权却有一半落入别人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欧盟等国还大肆攻击中国的贸易政策,即使他们拿去了一半,还认为中国正在从不公平贸易中得到太多的好处。
  故事还没有中止。中国向世界出口最终的制成品,并拿到贸易顺差,但贸易顺差依然会按照附加值公式进行分配的(无论是汇走还是留下来再投资)。更要命的是,中国还通过汇率的强劲升值来给予新的奖赏。也就是说,外国人不仅拿走了蛋糕,还获得了赠票。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中国有庞大出口业务的外国贸易者,他们也热衷于要求人民币升值,而浑然不觉得对其有何不妥(因为不影响总的分配程式),更不用说那些希望中国保持“低利率、高汇率”的外资投行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