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CPI上涨中的非食品因素
    2008-08-13    作者:边绪宝    来源:证券时报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6.3%,比上一个月回落0.8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6个百分点。

  导致7月份CPI快速回落有两大因素,一是翘尾因素的降低直接造成CPI环比效应下降;统计分析表明,影响7月份CPI的翘尾因素为3.5%,比6月份降低1个百分点。二是食品价格同比继续下降,7月份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4%,比6月份回落2.9个百分点。上述两大因素导致CPI出现预料中的快速下降,CPI在最近3个月出现持续下降表明我国本轮通货膨胀的上涨态势得到初步遏制。
  本轮通胀是从粮食价格上涨和猪肉供给短缺引起的,食品尤其是粮食、猪肉、鲜蛋、油脂是推动本轮CPI上涨的主要力量。随着今年夏粮的丰收,以及国家通过增加农资直补资金、增加良种补贴资金和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扶持和补助,我国目前的农产品(000061,股吧)供给有充分保障,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稳中有降,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当前的通胀压力,宏观调控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食品价格同比下降的同时,我们应当重视CPI上涨中的非食品因素。统计数据表明,在CPI的构成中,7月份非食品价格上涨2.1%,比上一个月上升0.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由于非食品占我国CPI的权重约在2/3,非食品价格每上涨1个百分点将直接导致CPI上涨约0.67个百分点,因而非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将促使CPI高位运行,继续回落的基础非常不稳固。统计数据显示,自去年10月份以来,我国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一直在逐月攀升,并且出现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传导压力加大的趋势。今年7月份,PPI同比上涨10%,创出1996年以来新高;前7个月PPI累计同比上涨8%。这表明在国际原油、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推动下,我国的工业品价格继续加速上涨。由于国际原油、原材料价格很不稳定,随着明年美国经济的复苏仍具有上涨空间,而且,国内成品油、电力和某些原材料价格长期受到政府的价格管制,在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下同样具有上涨空间。因此,我们认为,未来几个月PPI仍会保持小幅上涨的趋势。
  虽然由于我国目前终端消费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资源性产品价格上涨推动的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难以快速传导到生活消费品价格,但是,研究表明这种传导效应会在6至12月后的CPI中会有所体现。
  PPI向CPI的传导路径主要有三个:一是能源价格的传导路径,比如6月份我国上调成品油价格将直接导致CPI同比上涨约0.1个百分点;二是食品价格的传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和运输成本的增加将间接影响食品价格;三是其它消费品价格的传导,包括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等。我们预计今后几个月份的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将持续攀升至2.5%左右,PPI的持续上涨将使得控制通胀的难度加大。
  控制通货膨胀,控制非食品价格上涨除了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外,还需要财政等多种政策的配合。在目前阶段,为了稳定物价,减缓PPI向CPI的传导效应,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税和增加补贴等多种手段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减税和补贴都可以适当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减少价格上涨向下游企业的传导。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