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经济形势再造中国价改时机
    2008-08-13    作者:鲁宁    来源:东方早报

  昨天和前天,国家统计局相继公布7月份的CPI和PPI数据。6.3%的CPI比先前多家财经机构的预测低了0.2个百分点,形成了CPI连续3个月梯次回落之难能可贵,使结构性通胀演变为全面通胀的压力有所释放。10%的PPI则创下1996年以来历史新高,与CPI的落差扩大至3.7个百分点。

  业界对PPI涨幅忧虑增大情有可原,担心CPI再受连累乃其一,更大的疑惑在于对下半年经济走势究竟作何判断。对企业而言,经济走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经营行为如何趋利避害。对地方政府而言,涉及力挺本地经济的政策选择以及扶持力度如何掌握。
  经济走势往往与经济运行外环境相关,下半年经济走势可从经济运行外环境之变把握其大致脉络。我们的观察是,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开始趋好,至少拐点初显,以下变化当纳入业界视野:
  伊核危机趋缓,布什明年交权前对伊动武可能性基本消解,若中东地缘政治冲突不出现新的爆发点,已持续数周下行的油价无疑将继续回落。钢铁、拉高PPI的另“三驾马车”——有色金属、煤炭、水泥,以及钢铁中的大路货板材和线材价格已连续数周下跌,有些品种的跌幅已破20%,有色金属跌幅可用一个“惨”字来形容。煤炭和水泥价格整体松动,下跌态势开始呈现。上述四大类能源及基础原材料价格下行,对降服PPI涨势非常直接,考虑到“基础价格”对PPI的传导大致有3个月滞后期,前瞻至今年10月,PPI当滑落至下行周期曲线之内。若更乐观些,7月份PPI很有可能已呈强弩之末,成为翘尾因素释放的一个峰值。
  通常情形下,PPI对CPI的传导呈三种类型:成品油和电力-农资-农产品(000061,股吧)-CPI;采掘业-煤电燃料-工业制成品-CPI;原料工业-消费品-CPI。由于国内下游产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国家又对价格敏感类中间产品实行价格管控,致使PPI对CPI的传导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不少专家认定,国内PPI上涨只有一成左右会传导至CPI,这个判断是否可信另说,我们想强调的是,包括中国在内,整个北半球,冬小麦和夏粮均获空前大丰收,国际粮价各品种连续大幅回落,已令粮市投机资本哭爹喊娘。如是“天照应”,国内食品价格继续缓慢下行当可预期,即便PPI对CPI传导作用大于一成,由于国内CPI中食品价格权重远高于欧美,其所形成的对冲效应也可将传导作用消解一部分……据此,就算PPI继续高企,其对CPI的影响更多作用于心理层面。
  倘若PPI和CPI双双回落,也不等于宏调大功告成。PPI和CPI高企只是造成中国经济或“发烧”或“伤寒”之周期性震荡的浅层外因,深层病因则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资源价格严重扭曲,眼下尤以能源价格过低为甚。政府一直希望借助宏调同步推进能源价改,却始终苦于缺乏合适时机。综合以上阐述,我们以为,随着外部经济环境趋好,价改时间窗口正在打开,只要继续秉承“迈小步”的价改方略,下半年譬如四季度,伴随CPI和PPI同步回落,当有一次“稳妥价改”的时机呈现。
  毋庸讳言,油电价改一旦启动,难免累及CPI上蹿,度的把握十分关键。然而,既要推进价改,又要使CPI不至于失控,还需另有“贵人”来相助。君不见上半年国家预算收入已完成全年任务约60%,而支出只花掉38%,财政“过程性盈余”超一万多亿元。此笔巨额盈余中原本就包括“机动支付、政策扶持、价改及结构调整补贴”的预算。即便不运用全年收入已笃定超计划(下半年只须轻松完成余下40%)之额外收入,只动用以上三笔预算内支出,果断推进价改及结构调整所必需的补贴已不成问题。现在的问题不是缺钱,而是抓紧为改革而“花钱”,使之形成结构改善、基础价格理顺,效益提升,早日形成钱生钱-生钱更快更多之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改革时机稍纵即逝,请主事者务必把握好时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