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近忧与远虑
    2008-08-11    作者:李众敏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日本今年6月份的经济数据公布后,引起了日本国内以及相邻国家广泛的关注与担心,在日本政府下调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日本银行官员也开始表示“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当然,日本6月份的数据喜忧参半,从GDP和工业生产上看,宏观经济基本面并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两者分别达到1%和2.8%。但是失业率高达4.1%,已经连续三个月高于4%。这对于日本这样一个国家而言,是很难接受的。同时,在经过若干年通货紧缩之后,日本核心CPI上升到1.9%,这都是引发外界关注的主要原因。

  多重原因造成经济表现不佳

   对于悲观主义者来说,有足够的理由对日本经济保持悲观态度。上面已经提到,日本失业率已经连续三个月在4%以上,6月份的核心CPI达到1.9%。除此之外,新建住宅量在2007~2008年两年间,比2006年同比下降20%~30%左右。更令人担心的是,企业倒闭现象明显增加,在2001~2004年间,平均每年企业倒闭的案例在5000~6500件左右,在2005、2006和2007年间,分别上升为7905件、9351件和10959件。从这些数据中,直观上很容易得出悲观的观点,也会很难理解为什么6月份的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2.8%。

  实际上,上述经济表现各有各的原因,很难装进衰退这一个“甁子”里去。在2007年6月,日本对房地产行业引入了新的、更严格的规制措施,严格限制新建住宅的开工,这是导致房地产行业表现不佳的主要原因。这一规制现在已经取消,房地产行业已经出现了复苏的迹象,2008 年5月新建住宅户数为9.1万,已经接近规制出台前(2007年6月)的水平。
  而中小企业不景气则是造成失业率高、企业破产数量上升的主要原因。受多重压力(原油价格上涨、工资上升)影响,日本中小企业陷入不景气已有多年,中小企业景气指数已经由2005年的50左右下降到了2008年6月的40.7,这正是导致企业破产数量增加、失业率上升的主要原因。细化的失业率数据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旁证。2008年5月,日本总体失业率为4%,其中15~24岁就业人口失业率为7.1%,25~34岁的为5.1%,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35~44岁、45~54岁、55~64岁及65岁以上的失业率则分别只有3.5%、3%、3.7%和2.5%。从结构数据中可以看出,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15~34岁的就业人口中,这部分人口就业的主要渠道为中小企业。

  短期经济前景有待观察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日本经济目前出现的困境仍然属于短期问题,展望日本经济未来走势,需要判断日本经济所面临的主要压力是否可以得到缓解。因此,我们认为影响日本经济短期表现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国际原油、原材料的价格走势。由于在原料等方面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日本经济受外部冲击影响比较大,如果国际原油、原材料的价格继续上升,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很难缓解,而且长此以往,很难保证大型企业不受影响。二是国内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变化。由于日本民众对于财政支出方向的种种看法,“退而不休”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短期内也难以逆转。随着日本老龄化程度加深,年轻人就业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如果不适时对劳动力市场进行深度改革,很难解决劳动力市场上的种种难题。

  长期活力有赖于深度经济改革

  日本泡沫经济以后,日本经济元气大伤,政治气氛也日趋保守。在经历多年经济低迷之后,经济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但是受政治气氛的影响,受到普遍认可的改革难以推进。为了均衡多方力量,导致了日本老派政客占据主流。在这一格局下,经济改革变得遥遥无期,日本经济活力的恢复仍然有待时日。
  此外,日本经济在赶超过程中,形成的“应用型创新体系”在自主发展过程中日显不足。通过学习、应用、创新来发展经济的模式在赶超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一旦赶超过程结束,这一体系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而且会约束经济体的活力。这一点,也是日本需要及时改变,却一时难以改变的问题之一。
  从上述两点判断,日本经济恢复长期活力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中国的关注与思考

  对于中国而言,需要重点关注日本经济走势所带来的两方面影响:一方面是经济上的影响。在经济上中国可能受到的影响是双向的,受日本经济放缓的影响,我国对日本的出口将会受到拖累。但是,日本国内经济放缓可能会导致更多的资本流向新兴市场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另一方面,从政治上看,如果日本经济放缓之后持续低迷,日本政治可能进入一个多变的时代,当前“脆弱均衡”的格局可能被打破,从而引起中日关系也进入一个多变的时代。
  当然,从日本经济战后高速发展、泡沫时期及经济衰退中,中国需要学到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赶超模式的选择。日本式的赶超模式是什么样的?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造成了什么样的隐患?都是中国需要及时总结,并引以为戒的问题。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曾在日本经济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