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集体砍价折射个体权利匮乏
    2008-08-05    作者:冯海宁    来源:齐鲁晚报

  在房价下跌、成交量缩水的背景下,开发商或者相关利益人更有动力策划团购活动,表面上是为买房人着想,实际上却可能是为了解开发商之困。

   8月4日,楼市有两条集体砍价的新闻引人关注:当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深圳发起万人住房团购活动的邹涛,搭建的团购平台在短短20天内报名者就数以万计,报名网站因过火而瘫痪;另据8月4日新华网报道,日前,一个2000人的看房团在上海分10路集体看房砍价,开发商最大降幅10%。
   楼市团购并非新鲜事,所不同的是,现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上千人、上万人的团购,在楼市低迷的情况下,这种规模效应更能引起舆论关注。尽管成效如何还需观察,但这种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
   需要注意的是,在房价下跌、成交量缩水的背景下,开发商或者相关利益人更有动力策划团购活动,表面上是为买房人着想,实际上却可能是为了解开发商之困。所以,无论团购活动的发起人、组织者如何高谈“为人民服务”,买房人都要睁大眼睛看清楚,开发商降价10%有没有水分,组织者与开发商之间有没有“猫腻”,团购队伍中有没有房托等,这一切,最终还得靠买房人自己来判断。也就是说,买房人不要被“人多力量大”迷惑,而要理性对待。而对公权力部门来说,更要关注在集体砍价中消费者权利有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
   深圳万人团购活动的发起人邹涛曾说,“希望通过集体的力量取得与开发商的平等对话权”。这句话就反映出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在一些地方,买房人与开发商没有平等的对话权,过去楼市供求严重失衡使得开发商主导着对话权,买房人明显处于弱势地位。开发商之所以与买房人之间对话权不平等,深究起来,责任主要在公权力部门没有维护交易双方的平衡。如果公权力部门及早合理调控土地供应、金融政策,合理引导买房人、打击炒房行为,相信就不会出现此类问题,“万人团购”恐怕也就不会出现。
   买房人丧失的另一个权利是知情权。虽然房地产投资方面的数据、房价同比和环比的幅度等信息,有关部门会定期公布,但不同部门之间数据打架等现象,常让买房人难以判断哪个信息更准确。比如,媒体报道北京房价下降15%,有关部门随即否认,而否认的理由却不那么充分。房价到底是涨是降?买房人不知实情,就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力量。
   我们不能简单把千人万人集体砍价当热闹看,而是要透过热闹看到背后的无奈,看到消费者个体部分权利的丧失,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楼市的健康发展。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