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市场不具备救市前提
    2008-08-05    作者:傅勇    来源:新京报

  央行日前发布了《2008年上半年北京市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信贷形势分析报告》,传递了对当前尤其是奥运之后房地产金融的审慎关注,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京华时报》,2008年8月4日)

  那么,当前的房贷风险究竟有多大?应该说目前还不大。央行在报告中提醒金融机构密切关注房贷三重风险:一是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趋紧可能造成开发贷款不良率上升;二是房价低迷可能造成个人住房贷款违约增加;三是预售资金管理缺位可能会产生信贷资金风险。
  就这三重风险而言,我们还看不到违约行为集中爆发的可能性。北京的情况总体来看,不良贷款率虽有微幅上升,但显然仍落在安全区间。
  在房价调整幅度较大的深圳,情况也没有出现明显恶化。深圳银监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有千亿资金断供不可能,几百亿也不可能,可能是数字是十亿级的。其他城市以及商业银行的调查无一例外均否认了出现断供潮的可能性。
  将来会恶化吗?可能性是存在的,这正是央行的担忧之处。房地产市场波动将比股市波动造成远为深广的影响。如综合来看,中国爆发“次贷”的风险可能并不小于美国。很多人注意到,美国次贷危机根子虽在房价调整,但发达的金融工具却是催化剂和放大器;而我国结构性金融供给尚不成规模,房价下调所直接引发的不良贷款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不可能很大。
  但应该注意的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同时也存在着风险更大的基因。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规模较小,行业集中度极低,抗风险能力较弱,并且银行信贷是开发商的主要资金来源。此外,中国的家庭在购房时,只要能拿出首付,实际上就能获得贷款,有的地方甚至打擦边球做高房价创新出“零首付”,这不仅助长了房地产市场的投机之风,也透支了住房市场的正常需求,这些需求更多地是建立在对房价继续上涨的预期之上。
  我们可以从央行报告中窥见出怎样的政策信息?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显然不能将报告看作是救市的先兆。最近市场上鼓吹断供潮以及银行先死等论调,试图逼迫信贷政策放松。至少从当前来看,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反而促使金融监管层和商业银行严格放贷条件,收紧问题贷款。其次,央行报告意在警告银行、个人和房地产企业风险自担,房价下降的损失首先将在这三方之间分摊,央行不会为所有波动埋单。
  任何的救市行动应该发生在当市场过度调整到真实价值之下,并会对家庭、机构或经济增长造成严重影响的时候。美国对证券市场和“两房”的救助符合这一准则,而中国并不具备这个前提。中国的股市经历了急剧的调整,但没有共识认为大部分股票已被低估。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更是如此。既然如此,何谈救市?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