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联播》8月2日报道,以2007年末中国国电集团江苏泰州发电厂一号机组投产为标志,我国发电装机总容量已经跃上七亿千瓦大关;并且,从总装机六亿千瓦到七亿千瓦,中国才用短短一年时间。
同一天,中国政府网全文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油节电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全民节能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开展十大节能行动,从十个方面采取举措,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保护生态环境。 以上两条新闻对比性很强:一方面,我国电力工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持续创造着令全球目瞪口呆的“世界奇迹”;另一方面,发电能力增长越快,电力供不应求的缺口还是持续增大,深陷于投资强度越大、电能消耗更大的泥淖难以自拔。 “国办”安排各地进行的十大节能行动,除其中两条主要涉及造势宣传外,其余八条都有具体内容所指,其中有两条涉及减少油耗,六条涉及节电。 许多读者也许身在其中,不知所以然。自1990年国务院决定把每年6月份的第二周作为主题始终不变、活动内容却常新常鲜的“全国节能周”以来,全民节能尤其是企业节能成效明显。有一个权威统计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以1990年的万元GDP综合能耗为考核参照指标,2007年万元GDP的综合能耗几乎只有1990年的一半稍多。这就是说,假如没有连续十八年持之以恒的全国节能活动,要实现2007年的GDP总量,意味着国内综合能耗还得增加约一倍,这是不可想像的,也是难以维持的。 千万不要以为全民节能行动,包括节能周活动只是图个热闹。做记者时,早报评论员曾连续三年采制过节能周活动的专题报道,由此获悉这项活动并不虚,各级政府每年都配套出台专项奖励措施、税收优惠举措、财政支持政策,用于节能实务的落实和推进。譬如今年6月15日启动的节能周,相应的政策支持主要集中于节能灯具生产的扶持和推广、清洁能源生产和使用补贴。 针对2004年夏天的全国性电荒、2006年北京市公布公务员人均电耗是普通市民七到十九倍、2007年夏季各地主张机关空调锁定二十六摄氏度的新闻,早报曾分别刊发社评,从多个角度,强调各级政府带头节能对全民节能行动的关键导向作用,呼吁政府机关通过能源消耗预算考核等手段,为整个社会节能降耗作出示范与表率。在社会舆论推动下,政府机构节能收效显著,也促使政府出台了弃一般号召而更具操作性和具体针对性的举措。譬如刚出台的“十大节能行动”中,三楼以下原则上停用电梯、公车按牌号每周少开一天、夏天一般性公务活动着便装、汽车消费税“降小涨大”、各级党政领导每年节能周期间都得参加一次能源紧缺体验活动(骑车、步行或乘公交上班)等等措施,都非常具体且方便操作。此外,早报与媒体同行曾经呼请的诸如“除重大节庆禁用景观照明、机关优先采购节能环保用品、减少一次性办公易耗品使用”等节能建议,均被纳入刚公布的“十大节能行动”中。 虽说当今社会的物质财富早已告别短缺时代,政府的财力与紧缺时期相比,更不可同日而语,但政府节俭克己依然是执政的永恒课题之一。考虑到整个国家正处于转型阶段,建设为现代公民社会所必需的整体性公共财政制度一时还不现实,但至少人大、政府、社会和媒体之间,可就现有公共财政支出的某些环节,达成公开透明的若干共识,并逐步施以一定的监督审查。譬如,把中央和地方各级每年公务支出中的燃油花费、电费、取暖费、水费、车辆更新费、公务接待费、办公易耗品消费等在现阶段已基本具备公开条件的开支明细账向社会公布,并组织公共舆论予以评议。可以肯定,对节制包括能源消耗在内的“公耗”,能做到这一点将令举国上下的节能努力在“十大节能行动”之外更上一层楼。 以此类推,公开与透明更当推广应用于“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行业和地区。如是,对降低全社会的能源消耗必将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