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不存在滞胀
    2008-07-29    作者:李春顶    来源:证券时报

  石油和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飙涨推动了全球性通货膨胀的蔓延,加之美国次级债危机的连锁扩散效应,世界经济增长步入下行通道,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下滑共存的结果是增加了滞胀的风险。
  对于大多数发达国家来说,当前滞胀的威胁确已如影萦绕;而我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虽同样深受全球通胀之害,所幸大多依旧维持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宏观环境亦基本稳定和健康。然而近期以来,关于我国宏观经济滞胀的言论不绝于耳。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认为,有必要正确的厘清当前我国经济是否已经滞胀,以及离滞胀还有多远。
  首先来看我国宏观经济是否已经滞胀。回答此问题的关键是弄清滞胀的含义。滞胀全称叫“停滞性通货膨胀”,是指经济停滞与高通货膨胀、失业以及经济不景气同时存在的现象。最早的滞胀情形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发达国家,其直接诱因是石油危机,背后的本质原因在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失衡和矛盾冲突以及内外干预政策的交替调整。实际上,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看,通胀与增长是同向变动的,即高增长对应于高通胀;低通胀则伴随着低增长;因而滞胀局面是不会存在的。上世纪70年代滞胀的出现还推翻了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逻辑,并推动了宏观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再回到近期全球性通胀,同样的发自于石油涨价危机,世界经济亦存在滞胀危险,与30多年前的情况有相似之处。但对于我国经济来说,情形则迥然相异。
  从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看,GDP增长10.4%,较去年回落1.8个百分点;CPI上涨7.9%,其中6月份上涨7.1%,环比下降0.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通货膨胀形势是存在且较为严峻的,但经济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势头,所以宏观经济的局势可以用“高增长与通胀并存”来描述,和滞胀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说1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还叫滞胀,则世界经济恐怕从此都不会再有从滞胀中翻身的机会了。
  其次,分析一下我们离滞胀还有多远。实际上,从滞胀产生的原因看,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是由人们的不良预期心理以及供给面震荡引发的。从当前宏观经济现实看,滞胀局面在我国基本很难出现:一是当前通货膨胀有缓和趋势,紧缩政策的效果日益显现;从6月份的CPI指数看,已经连续两个月呈下降趋势。二是抑制通胀仍为当局宏观调控首要任务,紧缩政策不会放松和改变,通胀形势预计不会恶化。三是全球通胀有趋缓迹象,近期石油等大宗商品期货价格回落,有可能自此成为价格下跌的拐点。四是政策当局正密切关注经济增长下滑的风险,有关区别性政策暖风和扶持策略预计将相继出台,以维持有关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成长。五是灾后重建以及奥运等因素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经济增长。六是我国正处于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的时期,增长的动力充足,且快速增长的惯性也不会很快中止和逆转。
  综上所述,滞胀在我国不仅没有发生,而且离我们还很遥远,基本不具备其滋生的土壤;我们只要把握好正确的宏观政策,则根本无需杞人忧天。而那些所谓我国经济滞胀的言论,要么是没有弄清滞胀的含义,简单根据世界经济滞胀的说法移花接木到我国;要么是制造危言耸听,吸引更多的关注和眼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