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外储就是烫手山芋
    2008-07-25    莫之许    来源:新京报

  国际信用保险及管理服务机构科法斯最新的预测指出,强劲的国内需求、丰富的外储以及经济不存在重大失衡,都将成为中国抵抗风险的盾牌(7月23日《新闻晨报》)。在笔者看来,单就巨额外储的作用一项,科法斯这个结论都是大谬不然的。

  假设有家宾馆,承诺入住的时候1元钱买一张兑换券,而出去的时候一张兑换券可以兑换1.1元钱,可以肯定,将有无数的金钱涌进这家宾馆,结果是宾馆老板发出无数的兑换券,换来手里一大把的钞票。
  如果把兑换券看作是人民币,把进入宾馆的钞票看作外汇,虽不严格对应,但道理也差相仿佛。本币低估而来的外汇储备,与宾馆老板手里那把现金,基本是同样性质。需要注意的是,握在老板手里的现金不是老板的财富,而是对新进房客的债务,出场时,他们是要拿兑换券换回现金的。
  同样的道理,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虽然表现为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但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中国央行负有无限度对外汇资金回购的责任,就像宾馆老板买回房客手中兑换券的责任。因此,外汇储备的增长,也伴随着外汇占款投放量不断加大,高额的外汇储备,更像是一种变相的货币增发。
  宾馆老板可以合理地预期,住得高兴的房客们不至于立刻全体离店,所以,老板可以用这把现金的一部分做点什么,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捞上一票。同样的,货币当局也可以外汇储备来做点什么,尽管目前并未向外界公布外汇储备的具体资产组合、利息收入等等要素,但一般估算,仅仅购买美国政府和民间的债券的总额,都在1万亿以上,这当中也就包括了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券。此次两房次贷危机中的资料显示,中国是长债最大投资者,持有3763.3亿美元长债。
  在宾馆里,因为这个兑换政策,老板确实会短期获利:宾馆人气兴旺,手里现金大把,还可以用这笔钱干点别的买卖,坐收渔利。在这个阶段,老板走到哪里都如沐春风得很。
  如果这个宾馆里,兑换券还是通用货币,可以用来购买饮用水、食品、烟酒,支付服务生的小费,那么,大批兑换券进来,可以肯定,宾馆里的所有商品和服务价格都会涨上一截。长此以往,由于宾馆里物价飞涨,房客们入不敷出,就可能选择离店。严重的情况下,大批新老房客的离店还会使老板遭遇现金危机,不得不赖账,一跑了之。
  同样道理,在低汇率、低要素价格———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以及环保、劳动保障标准等内部成本低落的刺激下,进场游戏的资金滚滚而来。多年积累之后,进程已经开始逆转,其标志就是,租金、资源使用、能源、劳动力、乃至环保和劳动保障标准等内部成本,无不开始全面上涨,在这个时候,迫于高涨的CPI而被迫上扬的汇率,就相当于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开始压垮前些年游戏中获益的外向出口企业尤其是其中的中小企业。
  维持汇率大体稳定的声音主要来自于这些部门,而这些企业倒闭所可能引发的大量失业,以及可能由此带来的社会风险,也正是政府的心病。但在另外一个层面,全面反弹的成本价格,连同高额的外汇储备,一道推高着CPI,对中低收入者的利益带来了直接的损害。如果继续维持现行的汇率政策,外汇储备依旧难以避免节节走高,CPI也就继续难以回落,由此也会给社会心理带来动荡,也依然隐藏着社会风险的可能。
  在笔者看来,过去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那个制定1:1.1兑换比例的宾馆,通过压低内部成本,加上冷战结束及全球化时代的外部旺盛需求,很是红火了一把。但是,蜂拥而至的兑换券改变了初始条件,自此,无论是全面的成本上涨,还是高额的外汇储备,都使得一个全面通胀的时代遥遥在望。
  在这个时候,高额的外汇储备中所蕴藏巨大的投资风险和可能的巨大损失———如此次尚未结束的“两房”次贷危机,不过是经济增长结构性问题的衍生物,只要我们的增长方式没有根本的改变,汇率之升降以及由此带来的外汇储备的涨跌,就注定是一个两难问题,一个难以扔将出去的烫手山芋。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