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中国经济“中考”成绩单
    2008-07-25    雯子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正值人们翘首迎候奥运的盛夏,一份中国经济的“中考”成绩单摆在了我们面前:上半年GDP增长10.4%,位居各国之先;CPI上涨7.9%,GDP跑赢了CPI,此为一喜。但值得注意的是,GDP增速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三驾马车”中的出口增幅同比回落5.7个百分点,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的第一次,喜中似又有忧。细读这份成绩单,不由回想起年初,面对“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预言,有人曾不以为然。年中盘点,经济增长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竟比原先估计的还要多、影响还要大。在这个多事、多变、多灾之年,中国经济承受着内外夹击的考验:先遇南方罕见雪灾,后有汶川特大地震;美国次贷危机阴云笼罩,国际金融市场惊涛起伏,全球油价、粮价涨声一片,世界经济濒临下行风险……穿越其中,风吹雨打,中国经济却能保持平稳较快的良好基本面,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殊为不易!外电评价:“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两位数增长让低迷的全球经济感到了一丝振作。”
    然而,透过统计数字,现实中的困局亦在凸显: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通胀压力加大;煤电油运供应偏紧,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艰巨;外汇储备增升过快,资本市场波动较大;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受到诸多制约;外贸出口逐渐下滑,东部地区不少制造业进退维谷,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纷纷歇业停产,对就业形成一定冲击。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把治理通货膨胀摆在突出位置,采取了一系列宏调政策,使经济运行有了一些积极变化,消费的拉动作用增强,结构优化、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快,增长质量不断改进,CPI涨幅已连续两个月回落。应该看到,本轮物价上涨集中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在发展阶段、体制转轨和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具有明显的成本推动型和输入型特征。但是,抑制通胀绝不意味着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眼前的经济信号已发出警示:在抗通胀的同时,必须防滞胀,避免“硬着陆”。
    “强调控”意在“促转型”。一个经济体在较长时间高增长之后,必然会有所调整,且应标本兼治,远近兼顾。如果说上半年中国宏观调控在“防偏快转为过热”方面显见成效,下半年则是重点处理好治通胀与促增长的关系,找准二者间的平衡点,防止陷入增长速度明显回落、物价水平仍旧较高的泥沼。当前国内外不利因素叠加交织,许多困难和问题仅靠地方和企业本身无从化解,尽管宏观经济“好于预期”,但在推促经济转型的同时,在保证政策平稳连续的同时,需要增强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比如,汇率政策是否维持基本稳定?货币政策是否应刚柔相济?财税政策是否要有更大作为?这些都考量着宏观调控的节奏、力度和走向,有待在加强和改善宏调中审时度势,谨慎权衡,择机决断。
    特殊的一年,严峻的挑战。“又好又快”,缺一不可。只有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宏阔视野,“好”字当头,“快”字不忘,才可能有效应对和化解各种外险内压,使中国经济的生命之树枝繁叶茂,年年常青。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