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调控不能“叶公好龙”
    2008-07-24    崔宇    来源:广州日报

    目前的紧缩政策正遭遇挑战,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民营制造企业和房地产商结成了“反调控”的利益同盟。其中虽不乏合理因素,比如货币政策可否实行区域差别化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问题。但某些作为产业升级对象的民营企业和被暴利冲昏头脑的房地产商的“救市说”则完全是利益驱动。

    始于2003年的房地产调控一直笼罩在“空调”的阴影下,因为房价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先是紧缩银根和地根,但这种控制供给的措施反而加大了房价上涨的预期;接着便征收交易环节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但这只能让税负更多地由消费者承担,房价仍然居高不下;“国六条”中“90平方米占70%”的硬性比例也由于各地实施细则的虚与委蛇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直至2007年底,房地产市场才出现了微妙的变化,局部地区房价同比和环比的下降让开发商感觉到了“拐点”的来临。原因在于中央政府为抑制通货膨胀而实施的持续货币紧缩政策误打误撞地触痛了开发商的资金软肋,以往在银行信贷资金“照顾”下囤积居奇甚至通过“假按揭、假首付、假房价”来获取暴利的营销模式正在土崩瓦解。
    这也从侧面表明了我们一直以来的为稳定房价而制定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只是隔靴搔痒,房地产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以及其对相关行业的波及效应让政府投鼠忌器,房价下跌也许从来不是政府的本意,而这一次在通货膨胀的压力下政府只能有意无意地丢卒保车,但政府这种左右为难的心态也让开发商的“救市说”有了生存的土壤。
    房价大跌会带来金融风险一直是开发商“要挟”政府救市的法宝,也让许多学者忧心忡忡,经济学家赵晓最近也在呼吁政府紧缩的钟摆要回摆,但仔细分析则不尽然。
    央行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购房贷款余额为5.01万亿元,自2007年底以来逐步下降,而3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7.5万亿元,房地产贷款占比仅为18%左右,这还不足以造成全局性的金融危机。有人认为美国政府最近正积极拯救房利美与房地美,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救楼市?这只是条件反射罢了,在美国12万亿美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房利美与房地美持有了一半左右的贷款并将他们打包证券化后出售,一旦他们出现问题,美国的房贷市场将出现崩盘。
    就深圳而言, 2007年深圳市金融运行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12月底其个人消费贷款余额仅为2574亿元人民币,此前深圳将断供1000亿元之说有些夸大其词了。而且央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已经注意到了房价下跌可能带来的信贷风险,建议商业银行对2007年4-7月份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予以关注。考虑到2006年深圳在国内首次实现政府房地产信息系统与金融机构的共享机制,我们相信当地商业银行会通过完善风险管理来解决这个市场问题,而不需要政府救市来化解“莫须有”的金融风险。
    总之,紧缩式调控如同减肥,半途而废只会带来更大的痛苦。正如减肥时要经历心慌气喘胃痉挛一样,紧缩调控必然也要触痛一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和那些“以虚胖为美”的人,而政府作为理疗师,应该有严格的职业操守和素养,不应被那些杞人忧天的言论左右,最终留下叶公好龙的笑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