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治市”重在言行一致
    2008-07-23    谈儒勇 徐海慧    来源:国际金融报

    就在大家都看不懂为什么上周五股市会大涨的时候,有消息称,上周五证监会召集四大证券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和《证券日报》)负责人紧急开会,会议围绕“维持稳定”、“健康股市的制度性建设”展开。并且,今后每周五,几大专业类证券报刊和中央级媒体相关人员都将开碰头会,讨论最近的股市行情、市场资金的动向、股民的情绪等各方面问题。

    显然,决策层希望借助舆论力量来托市。不过,比期望言论“救”市更重要的还是在于言论“治”市。
    言论治市的本义是指,权威的官方媒体或高官,在正规场合发表对于宏观经济及对市场有重要作用的言论,通过解读和消化,改变人们预期,从而达到影响市场的目的。
    可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决策层通常都熟练运用这种方法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市场及经济健康发展。最为典型的要数美国,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的一句话,往往引来全美各大媒体成篇累牍的分析。眼下,为了应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伯南克也是频频发话。
    在中国,就内地股市而言,言论治市早已有之,不是什么新鲜话题。然而,令人困惑的是,观察内地股市近期的表现,再联系权威媒体或高官所发布的言论,会发现言论治市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明明是利好消息,市场反应却是下跌。一跌再跌的股市,引发了网民潮水般的救市呼声。
    当我们肯定并认可言论治市的作用时,当然希望它能发挥在市场波动时维护稳定、在风险积聚时提示警醒的作用。
    现在,言论治市的效果越来越不明显,市场规律越来越难以掌控,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笔者以为,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言出多门,互相打架。由于不同的部门或机构往往代表不同的利益主体,来自于不同部门、机构的声音经常互相矛盾,当市场寄望于通过这些声音揣摩决策层意图,并进而决定操作策略时,效果自然要打折扣。二是言行不一,光说不做。例如:明明发布消息称,要维护股市稳定,实际做法上,却又放开大公司IPO,股市融资节奏并未放缓。
    上述两点带来的糟糕后果是,投资者无法根据所获信息作出符合市场规律的预期或判断。美股跌时,内地股市跌,美股涨时,内地股市也跌;油价跌时,中石化H股涨了,A股却不涨……内地股市的涨跌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似乎难以用市场规律来作解释或预期。
    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言论治市发挥其应有的良好效果,就必须规范和完善信息传播制度。首先,权威部门或政府高官发布对股市有影响的言论时,不能由随意的人在随意的场合随意发布。建议诸如证监会等相关机构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重要信息通过新闻发布会向外发布。不同的部门在发布有关信息时,应事先做好协调工作,可通过报国务院备案等方法确保信息一致后,再对外公布。
    其次,言行一致。当通过新闻发言人制度保证了信息的权威性和一致性之后,这些信息能够被后续的实质性行为实现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投资者才会逐步建立对于信息的信任度,并据此形成合理预期,采取相应操作手段,从而实现言论治市的良性循环。
    小孩子一岁前后学走路时,跌倒了,大人们讨论扶还是不扶的问题很正常,但不论扶或不扶,教会他正常走路不摔跤无疑更加重要,因为如果孩子10岁甚至成年后跌倒了,大人还在讨论同样的问题未免可笑。同样地,对于内地股市而言,讨论如何治市比救还是不救更重要。笔者相信,在建立健全市场各项制度的过程中,规范和完善信息传播制度将是重要环节。我们很难想像,一个“独家”、“内幕”消息满天飞的市场,一个今天“据传”、明天辟谣的市场,一个公布信息和后续行为并不匹配的市场会是一个健康成熟的市场。
    我们有理由期待,言论治市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有助于恢复股市正常的功能,有助于维护股市的健康稳定,股民不会谈IPO和再融资色变,也不会因为一点点风吹草动就恐慌性抛盘甚至砸盘,崇尚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者能够真正与上市公司一起成长,与公司结成命运的共同体。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