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需求决定油价何时回落
    2008-07-17    作者:唐学鹏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7月15日突然暴跌,纽约商品交易所8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下跌6.44美元,收于每桶138.74美元,跌幅达到4.4%,创下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实际上,很少有人会想象到原油会存在“一日长阴线”,而在14日巴西还因Petrobras石油公司罢工导致原油每日减产6.3万桶,再加上伊朗和以色列之间的相互威慑,伊朗反复恐吓世界诸国,其石油生产要是停止,世界则进入“供应真空”,但是伊朗没有料到供给真空并非是油价高企的唯一原因,需求的变化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原油价格的突然性下跌委实为一次“需求萎缩压制价格”的典型演绎。因为美联储主席伯南克7月15日发表讲话认为,美国经济放缓要超出预期水平,这也意味着美国的原油进口需求在未来要大幅度降低(尤其是布什强烈要求美国未来要增强原油的自给率,他甚至解除父亲过去签署的“禁海令”,欲加大对本国石油的钻探)。
  很难说这次原油暴跌将成为原油步入下降通道的标志性起点。就像我们曾经在《原油即将崩盘》中表述的那样,增量部分力量的改变是决定油价确定其下跌路线的基点。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油价真实拐点的博弈方,不是美国而是中国和印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结构变化来佐证这一点:目前世界每日的原油消费(包括本国的自产)大约是8000万桶,美国占25%、中国占1/10、印度占1/30,看似中印的总消费量不大,但是原油从1桶75美元向147美元飙升的过程中,原油进口的增量部分中国和印度是最多的,约在55%,而美国的总进口量甚至处于略降过程。而石油的供应增量则不显著,我们曾用《油价继续高走:早已发生的未来》解释了供应增量难以提高的原因。于是,我们很难将石油的增量进口和价格飙升同总的石油消费量联系起来,简单地说,增量需求的暴涨是油价上升的基础动力。
  接下来,问题就很简单,如果新兴经济体的进口需求降低,那么原油价格将真实进入下跌通道。现在的问题是,是为了维护经济高增长、保持低利率而继续维持总需求甚至通过大幅度升值来强化对原油进口的热衷(汇率上调对经济上游部门有利,钢铁石化这些上游部门可以维持对原油的进口水平),还是通过大幅度加息和对上游部门的信贷控制来压缩总需求?毕竟,中国在油价猛烈飙升的今年上半年,原油进口还是猛增11%,达到9053万吨,而成品油进口达2102万吨,增长16.4%。
  历史已经无数次地证明,加息等紧缩性政策是对抗所谓的外部通胀输入的最佳手段,只要舍得牺牲一些经济增长率来换取。而且,中国的经济下行已是趋势,主动调整反而有利于未来的刺激性政策的发挥。相反,现在用刺激性政策(例如宽松的信贷政策)维持经济增速的做法只会将经济衰退弄得更长,未来刺激经济的手段效果将会打折甚至失效。
  其实,铜期货的故事已经为原油树立了参照。铜也许是石油之外曾经飙升最厉害的商品品种,当时也被认为是通胀行情支持下的“永恒不跌”产物,但在3月份的时候,它暴跌式地“沦陷”了。我们曾在《“通胀行情”无法支持期货牛市》表达过“需求突然萎缩将产生暴跌行情”的机理。实际上,跟原油一样,铜的增量需求最大推动者也是中国,“中国需求因素”曾是铜市多头们最喜欢的故事。
  跟原油不同,铜的消费力量来自于中国的机电电子等非上游经济部门,而这些行业受到汇率上调的影响很大,导致出口和消费都呈现出突然性的萎缩,于是萎缩的力量又反过来作用于国际铜市,导致铜仓猝地低下了“牛头”。以中国1-6月份的未锻造铜(包括铜合金)的进口为例,同比下滑高达17.9%,这也使得LME的铜价不可避免地击穿支撑线,落入8083美元,颓势已经确立,无法再更改。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