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肆意放大深圳“断供”危害论?
    2008-07-17    作者:马红漫    来源:东方早报

  伴随着深圳房价的持续下跌,“断供”一词也首次现身于房地产市场。据报道,深圳部分购房者因为不堪房价的大幅下跌,宁可选择拒绝归还银行按揭贷款。但是,有关“断供”问题的实质和市场影响已经被明显放大。
  首先,“断供”现象并不是一个普遍的市场行为。有消息称,“断供”将导致深圳银行房产坏账达到千亿元以上,因此“断供”将严重危及银行业安全。然而事实上有数据显示,截至4月末深圳市个人贷款余额总量也不过2554亿元,如果出现1000亿元的坏账就意味着将会出现高达40%的不良贷款率。依据基本的金融常识就可看出,所谓高达千亿的坏账是根本没有可能的。
  其次,“断供”现象多体现在投机炒房者身上,自住型购房者出现“断供”的可能性很小。“断供”现象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房价暴跌加上市场交易萎靡,导致投机客的资金链条断裂,从而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对于多数自住型购房需求而言,月供压力是否能够承受是购房者在买房之初就已经确定的,其偿付贷款的能力并不会因为房价下跌而改变,一般不会因房价下跌而无力还贷。
  事实上,对于自住型需求而言,“断供”的成本和后果非常严重:其一,意味着购房者已经付出的首期房款和已偿付的贷款将无法收回;其二,意味着购房者的商业信用被严重恶化,未来的经济活动将非常困难;其三,由于中国没有《个人破产法》,“断供”之后并不意味着购房者可以彻底甩脱银行债务,恰恰相反,“断供”将意味着逃债人会被债务纠缠终生。因此,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进行衡量,自住型购房者一般不会轻易“断供”。据此判断,所谓“断供”问题大多属于投机客被套牢而无奈“割肉”的举动,对社会和金融体系的总体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视为房地产市场走向理性的结果。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那些肆意放大“断供”危害的言论。房价甫一下跌就引来各种“危机”论者,其背后显然包含了经济利益诉求。习惯了房地产暴利的开发商很不愿意接受房价理性调整的事实,而是试图通过“绑架”社会稳定、金融安全等宏大话题,来获得政策层面的同情与倾斜。
  其实即便是在房价出现明显下跌的深圳,目前的绝对价格也并不能算低。数据显示,5月份该市一手房交易均价为11014元/平方米,房价畸高问题仍然非常明显。因此,对于调控部门而言,应继续坚持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一贯判断,而不能因为短期的市场杂音,轻易改变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基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