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财政“支多收少”的趋势
    2008-07-10    作者:张立伟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财政部近日发布《关于做好增收节支有关工作的通知》指出,受今年灾情等因素影响,预计明年财政支出压力较大,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各地要加强预算管理和深化预算改革,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预算的增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目前,中国财政出现“支多收少”的趋势:经济增长放缓、一些地区出现企业亏损倒闭、资产交易缩量等势必影响税收增长,而由于地震灾区重建以及其他自然灾害的救援、价格管制补贴支付、加大农业和城市低收入人口的补贴等因素,财政支出增长较快。因此,从当前来看,中国粗放式的财政预算政策必须改革,以减少行政及其他不必要的开支,加强财政监督,科学进行预算安排;从长远看,财政政策必须为经济转型服务,为调整要素价格、实现分配正义等做贡献,财政收入增长需要政府进行制度改革。
  为了促进转型,中国需要理顺资源价格。在逐步放开资源价格管制的同时,政府计划征收资源税、环境税等,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产业升级。此外,择机并尽快实施燃油费改税政策,并对严重污染环境或消耗大量资源的产品征收消费税,缓解资源压力,促进节能降耗。
  经济转型所带来的资源、人工等成本的提高将逐步侵蚀企业的利润,为了防止在内外需放缓而成本提高、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出现企业大面积倒闭,政府有必要实施大规模的减税计划。减税可以降低企业成本压力,也提供了给工人增加工资的利润空间,为转型提供一个稳定的经济增长空间。减税的实质是让利于民,扩大内需。政府也必须加大对农业的补贴,一系列的要素价格上涨加大了农业生产成本,而农产品(000061,股吧)需求弹性很小,因此,在一个丰收的年份成本提高很难向消费者转移,从而导致生产亏损,而亏损所导致的生产减少又会引起周期性的供给短缺,政府需要提高补贴,以稳定农产品价格。
  中国经济存量的转型必然需要“收的少,支的多”,而在中国取消农业税后,国家税收主要来自非农部门,并以工业反哺农业。因此,如果经济发展不力,财政则不增收;经济要发展,则必须进行经济的增量改革以及扩大消费。中国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主要是制度释放出一定的市场空间,吸引内外资本进入制造业领域,上游的要素领域仍然是国有垄断与价格管制,如电、气、煤、油等领域;服务业领域仍需进一步开放,从金融、电信、交通运输,到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和教育,几乎所有的重要服务业民间资本都很难进入。目前,转型要求要素领域价格机制市场化,还必须打破要素领域的国有垄断,才能真正实现要素的市场化。
  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量应该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产业升级,鉴于技术创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靠技术创新而促进经济增长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另一部分就是向民间资本开放服务业,目前服务业的垄断导致低效且竞争力不足,放开管制不仅可以释放出巨大的制度空间和市场活力,而且服务业无须消耗过多的资源和能源。
  中国经济失衡的重要原因是政府财政收入相对过多,不利于以扩大内需为目标的经济转型。因此,在企业承担更加市场化的资源、能源价格后,必须减少企业的过重税负,有利于企业增加员工工资并获得产业升级的时间。其二,中国税收的增长应该冀望于经济的增长,而目前经济增长的空间是对国有垄断领域的改革。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