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压力下人民币或由升值逆转为贬值
    2008-07-10    作者:刘勘    来源:上海证券报

  也许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可以减缓通货膨胀压力。理由是,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进口增加、出口减少,从而有效控制总需求,对物价产生下调压力。
  但事实并非如此,2005年7月,我国实行汇率改革,当时的通胀率不到4%。现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了20%,CPI却上升至7%以上。可见人民币升值不但没有抑制通胀压力,反而在升值预期下,吸引了大量热钱流入,形成输入型通货膨胀势头。
  事实证明,人民币升值无助于减缓我国通货膨胀压力,相反却恶化了贸易条件,造成工业利润向境外流失,同时又不断推高CPI,迫使人民币利率上调。
  现在,热钱为什么要想方设法钻进来呢?因为有明显的套利机会。自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0%,汇差加利差,使套汇、套利的热钱,能够获得超过20%的无风险收益,这种市场预期,怎能不构成对热钱的强大吸引力呢。
  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我国物价指数不断走高,通过人民币升值来减缓通货膨胀压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而从外部情况看,美元的低息政策也阻碍了我国反通货膨胀的努力。如果人民币因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而不得不选择加息的办法,那么更会加大人民币与美元的息差,从而吸引热钱加速流入。
  所以讲,输入型通货膨胀不是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就能够解决问题的,而用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减缓通胀压力,也许不但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会造成企业资金困难,影响经济增长速度。
  就当前热钱流入的情况看,国际投机资金之所以大量涌入,就在于有一面倒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因此,要防止热钱对中国经济的干扰,关键要打消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
  而事实是,在目前的通胀压力形势下,特别是净出口减少,外向型企业日子越来越难过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不仅有掉头的危险,同时还有贬值的可能。
  首先看我国国内的情况,今年以来,我国多次蒙受冰冻雨雪和特大地震等重大灾害、据有关部门估计,损失约上万亿,而最近南方部分地区遭受洪灾,估计仍有上千亿损失。如果再加上成品油财政补贴、外汇储备因美元贬值而造成的损失,以及外贸条件恶化导致的损失,累计直接经济损失约2万亿人民币左右。
  这些实实在在的财产与财富损失,都要对人民币币值造成影响。因此,人民币不仅不应该升值,反而有贬值的条件。
  再看外部情况特别是美元情况,相对于我们约2万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这个数值要远大于美国次贷危机直接标的物,也就是2000亿美元的账面“损失”,美元的贬值并没有的理由。因为,美国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的5倍多,而问题的关键是美国次贷危机标的物——美国房地产(还有剩余价值)没有消失掉,而我国上述损失是货真价实的消失掉了。
  由此来看,对美元与人民币的贬与升,未来的市场预期效应是大不一样的。如果从美国由次贷危机损失而引发美元贬值的逻辑来推理,那么,遭受巨灾,明显有巨大损失的人民币,现在不仅不应该升值,反而更应该停止升值,甚至贬值。
  而从美国的货币政策与金融战略看,由美国次贷危机诱发的美元泛滥,造成全球性通货膨胀迅速加大,并必然要传导到我国,吞噬我国实体经济的利润,而虚拟经济也会受到严重冲击。比如,这几个月来,股票市场疲弱,促使资金回流银行,银行存款大幅度增加,金融资源结构恶化。
  同时,迫使我国央行运用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压力,实际效果正好相反。反映在实体经济方面,因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尤其资金成本上升以及资金短缺,造成今年前5个月我国工业利润增幅回落21.2%;而在虚拟经济方面,股票指数从6124点跌到2650点,蒸发市值超过15万亿。
  可以说当前从紧的货币政策,对于治理输入型和成本推动型通胀不仅效果不理想,反而对国民经济构成了很大杀伤力。
  就目前来看,在经济有可能出现下滑、通胀压力并没有明显缓解,甚至还有可能在国际通胀的传导下,我国物价的压力还可能出现反弹。在这样的形势下,宏观调控不仅要关注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已经造成的直接损失,还要前瞻性地关注美元由弱转强拐点,关注人民币贬值的问题。
  要给实体经济以信贷资金支持,对虚拟经济要给出明确的政策信号,增强投资人信心,以防止经济大幅下滑,促使国民经济在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