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越南货币危机中学什么
    2008-07-09    作者:谈儒勇 李一诺    来源:国际金融报

   一般而言,判断一国是否发生货币危机,主要观察3个变量的变化情况,这3个变量依次是名义利率、名义汇率和外汇储备。如果这3个变量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比较大的变化,那么,就有足够的把握认定,该国在这段时期发生了货币危机。

  从越南目前的情况看,利率的变化幅度惊人:越南央行先在5月将利率从8.75%上调至12%,后在6月又将利率上调至14%。越南盾的贬值速度惊人:目前,海外市场上美元兑越南盾12个月期限的远期不可交割汇率相对于即期汇率,大幅升水达28%。这预示着人们预期未来一年内,越南盾相对于美元要贬值28%。外汇储备枯竭明显:6月19日,越南央行行长对外宣称,政府拥有207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为了对抗热钱豪赌越南盾的贬值预期,政府要在外汇市场上大量投放美元以捍卫越南盾,这导致储备急剧减少。综上可看出,越南当前已处在明显的货币危机中。
  越南此次货币危机会否波及近在咫尺的中国,中国从越南危机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都是时下热议的话题,而且众说纷纭。在笔者看来,至少有如下经验可资借鉴。
  首先,宏观调控的时机要把握得当。越南本次危机发生的根源在于宏观基本面出现严重恶化,典型的特征是经济过热、发生恶性通货膨胀(6月份CPI同比上涨26.8%,创10余年来最高水平)。越南政府本可以在通胀苗头刚出现时,就采取有效措施将物价控制住,以实现经济的“软着陆”。但越南政府并不希望丢掉经济高速增长的光环,更不愿意牺牲国有企业做大做强的机会,迟迟没有纠正信贷宽松、讨好外资的政策取向,从而延误了防止经济过热和金融危机爆发的良机。
  从这点看,中国政府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尽管中国的物价上涨幅度尚未达到两位数水平,但是政府将“双防”列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动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甚至包括采用适度的汇率变动政策,对付通胀可谓不遗余力。在此情况下,尽管中国经济面临着四川汶川地震的严峻考验,但5月CPI增幅仍然回落至7.7%,下行趋势也日渐明朗。
  其次,抵御通胀的关键在于控制信贷和维持实际利率为正。2007年,越南国内信贷增速达54%,今年第一季度增速更是上升到65%的水平。信贷投放速度过快是造成恶性通胀的元凶。而中国对付通胀从信贷控制下手,可谓切中要害。正是归功于货币政策的“从紧”,我国通胀水平尚未达到恶性程度。
  为了对付通胀,越南政府已将基准利率提高至14%的水平,但是分析人士一致认为,由于这一水平尚未超出通胀,被指“不恰当”,对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不明显。
  反观中国,情况与此类似。但由于中国对居民外币买卖和对外投资有一定的限制,在金融领域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货币替代现象,各项外币资产在中国金融资产中的比重尚不高,从而对中国外汇市场的冲击并不明显,没有导致像越南那样因抢购外币资产而使汇率剧烈波动的局面。
  再次,政策一致性预期的形成是维护汇率稳定的核心环节。金融市场的动荡一般与人们的心理恐慌有关。政策易变性会激发市场的不安情绪。在危机发生初期,政府最需要做的是树立人们的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越陷越深。越南政府在这方面的表现令人不敢恭维。在外汇市场初现动荡局面时,越南央行想到的办法却是放松对汇率的管制,将越南盾兑美元的官方指导汇率下调2%,并扩大越南盾对外币的每日交易浮动幅度。这些举措带给人们的只是进一步恐慌,以及越南盾将“跌跌不休”的预期,从而将越南拖入更深的泥潭。
  中国与越南不同,目前面临的是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预期。但是越南的经验告诉我们,汇率的变动应该稳步有序进行。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宜经常采取出人意料的政策举动。不管在何种压力面前,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应该始终处在可控的范围内,让各类微观主体对汇率的长期走势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预期,从而更好地安排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惟有如此,我国的汇改才算真正成功。
  此外,外汇储备是抵御外来冲击的最后一堵墙。越南经济弱不禁风的一个根源是政府干预外汇市场的能力比较有限。无论与进口额相比还是与外债相比,207亿美元的储备都显不足。这种局面使国际炒家做空汇市和股市的动力十足,在对资本流动缺乏管制的情况下,外来冲击的存在将增加本国经济与金融的脆弱性。
  我国之所以躲过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劫,同时越南危机被很多人认为不会传染给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和资本管制功不可没。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国内的金融业终将融入世界,在此情形下,外汇储备就成了抵御外来冲击的最后一道屏障。在平时,也许一些人会对巨额的外汇储备说三道四,但在危急关口,外汇储备不仅是维持市场信心、保持币值稳定的重要手段,更是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一大法宝。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