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力量左右国际经济滞胀格局
    2008-07-08    作者:陆志明    来源:证券时报

   从中国国内经济走势来看,通胀与经济增速放缓已成为未来宏观调控的主要着眼点;然而从更为广阔的视野出发,全球经济同样面临着滞胀趋势加剧的困境。6月30日于瑞士巴塞尔举行的国际清算银行年会上,世界各国央行行长纷纷表示:到今年年底世界经济出现滞胀的可能性已大大加强。

  滞胀是产生于市场经济体从过热走向衰退之际,前期过度投入受到资源紧缩的限制、过度消费带来物价的快速上涨。两相结合之下,成本推动与预期通胀双重加剧,直接导致通胀成为宏观调控的主要压力来源。而与此同时,受到物价与成本上升的影响,过热的经济开始进入衰退周期,人们消费意愿受物价与预期经济紧缩影响开始下降,市场经济体面临成本上升与产出过剩双重压力。此时难免出现通胀加剧与经济增速放缓并存的迹象。
   滞胀本身仅是经济由盛转衰的阶段性表现,如果不加干预的话,市场本身会过渡到全面的衰退阶段。而加入人为的干预之后,这一状态可能会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如宏观管理层采取紧缩性措施抑制通胀,将通胀维持在一个较高但能接受的水平,从而避免通胀完全爆发带来的毁灭性衰退。同时在产业、税收与财政政策等领域给予实体经济以一定的补助,以确保其渡过难关,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倒闭。
  导致经济滞胀的根源在于经济出现过热现象,而经济过热除了投资领域的过度投入外,还有投机领域的过度投入。从此次全球性的滞胀压力形成来看,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投机力量进入大宗商品期货市场应当是目前能源、原材料与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暴涨的主要原因。
  根据目前美国期货交易监管机构披露的信息:目前在国际大宗商品期货市场从事投机活动的达到了70%,而两年前这一比例仅为30%。如果说石油价格上涨初期反映的是实际供求关系的变动,那么当前即将达到150美元的石油价格则无法回避过度投机的问题。任何市场无论泡沫有多高都无法逃避实际供求关系的“万有引力”,“博傻”的交易机制势必套牢最后一批交易者,给实体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事实上,次贷危机的根源———美国房地产市场崩溃的一幕极有可能在大宗商品市场上重演。当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美国的监管在内,都缺乏对此类过度市场交易的有效监管制度。虽然在理论上可以存在有效的事前监管,但往往受到鼓励金融创新,推动市场开放等因素的考虑,对于把握有效事前监管的度很难有具体的量化指标,更谈不上有效的监管机制。这也是为何世界各国在经济领域屡屡出现经济过热,并出现不同程度危机的最主要原因。
  像中国这样仍处于不断追赶世界顶尖水平的国家来说,需要高度重视出现滞涨的问题。经济停滞与通胀加剧可能会导致经济体前期有效的增长路径面临失败,同时这也是经济体面临转型的一个信号。当旧有的发展模式(其他国家已经走过的道路)不再适用时,只有发展符合时代要求,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经济,才是走向真正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复旦大学金融学博士)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