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核心问题究竟在哪里
    2008-07-03    沈洪溥    来源:中国网

    股市从6000点飞流直下3000点,看多看空的理由累积得都够充分。但经历了如此长时间、如此大幅度的调整,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关于明天会怎样的赌咒或是押宝,而是关于市场症结的认真思考。

    在中国这个只有做多才能获利的证券市场,突然进入长期杀跌的境况,原因无外两点:一曰信心崩溃,二曰比价高估。信心和比价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信心反复高涨,价格中枢自然抬升,“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正反馈链条,大家都不陌生。而在信心衰竭时,对估值体系的怀疑也势必反复加强。
    信心是怎样崩溃的?今天的市场信心低落确实来自投资者对宏观经济的感性认识。当国际原油价格反复飙升、国内燃油价格开始接轨,投资者看到了企业生产成本上升的前景;当人民币反复升值、美元反复贬值,投资者看到了企业出口订单萎缩的前景……尽管外推式预期并非足够精细,但确实不能简单指责市场抛售行为不够理性。随着二季度报表的公布,上市公司业绩较去年同期出现下滑的现实已越来越清晰。而即使是2006、2007年的那些耀眼年报,上市公司非主营业务贡献利润的比例也实在让人警惕。总理在人大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也言犹在耳,“今年恐怕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国际、国内不可测的因素多”。正常的投资者是厌恶风险的,懂政策、懂经济,投资者的信心消退完全是市场合理的反应,恰表明了中国投资者水平的提升,而不是相反。
    如果说信心涨落由投资者情绪因素引起,自发产生并互相传染,带有颇大的主观性。那么比价的高估,则可能更多地来自其他非市场因素。
    决定比价或估值高低,无非两个标准:其一是内外标准,看内地与海外市场价格孰高,同股同权,价格也必然趋向接轨;其二取决于内地市场的持股成本分布,如不同股东持股价格差距过大,也容易引发估值分歧。
    内外的价格差确实存在,内地投资者对此仍完全无能为力。除去少数几家“A+H”同步发行的“创新样板”外,至今多数两地乃至三地公司股票“海归”,都是让内地投资者直接“输在起跑线”上,这不是温情脉脉的“省亲”而是赤裸裸的“抢劫”。
    股权分置改革本意在拉近非流通股大股东和流通股小股东之间的成本差距,藉此提升二级市场话语权。但就股改前的非流通股价格和其占比而言,流行的“十送三”对价安排并未能根除大小股东的利益不对等。这样,当“大、小非”解禁时,出于成本仍然悬殊形成的巨大利润诱惑,抛售汹涌自然毫不令人奇怪。我们常常对西方市场创业资本家对股权的珍视感到奇怪,对西方市场流通股东的影响力感到羡慕,但在面对“股改”如此之好的历史性改变良机时,二级市场人为的“红利效应”幻象和“避免国资流失”的口号,影响了投资者判断——当别人塞给我们一颗黄油球的时候,太多的人忘记了我们本来要的是巧克力。
    在外部环境仍充满确定的时点,期待新一轮牛市快点到来颇不靠谱,否认当下就是熊市也极不严肃,而最危险的莫过于贸然干预二级市场。即使是赌场,赌徒也愿赌服输。但当一个本应正常的中国股市充满的不是自责而是抱怨时,尽快出台政策以彻底解决内在矛盾和问题才是“完全可以实现稳定健康发展”的保证。
    平心而论,现时救市的方法仍有很多,可抑制大小非减持,可鼓励公司到点分红,可打击市场操纵,可规范机构投资者,但是,管理层可不要再自以为是地对大家进行苍白的喊话或空洞的许诺了。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