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对称加息并适时下调银行营业税
    2008-07-02    作者:郭田勇 蒋蛟龙    来源:上海证券报

  在全球性通胀的背景下,如何预防国内通胀进一步加剧是当前极为重要的问题。尤其是在日前国内成品油价格上调后,有可能会加剧通胀压力以及热钱不断涌入的背景下,央行仍将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从现阶段看来,央行主要是采取准备金、央行票据等数量型工具来调控经济,但是,热钱的大量流入对央行的紧缩政策有很大的冲销作用。流入的热钱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在目前股市和楼市低迷的情况下,预计有不少热钱将会流入银行系统。这样,央行一方面大幅度吸走银行体系的资金,热钱又从另一方注入银行体系。因此,未来是否会出现新一轮的信贷反弹值得关注。

  央行行长周小川日前表示,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紧缩的政策来应对国内的通胀压力,这意味着,在央行连续采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前提下,不排除下阶段将采取价格型工具。笔者认为,央行目前有必要逐步改变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局面,但是面对企业资金链压力,应该采取非对称加息政策,甚至是只提高存款利率而保持贷款利率不变。

  第一,非对称加息有利于稳定日益加剧的通胀预期。从2004年开始,我国实际存款利率就开始为负值。虽然央行在2007年连续六次加息,但是存款利率的上调幅度远小于CPI上涨幅度,根据我国统计局的数据,2007年我国通胀率为4.8%,而2007年6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利率也只有4.14%,2008年第一季度通胀率更是达到8.0%,预计2008年全年通胀率也会超过5%。由于存款利率长期负值,导致大量银行存款从银行流入到股市、楼市等资产市场,造成这些市场价格泡沫的形成;另外随着资产市场的低迷,这些资金又会流向商品市场,导致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的商品,进而加大通胀压力。商品市场价格的高涨无疑会加剧通胀预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损害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非对称加息有利于推进银行业战略转型。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净息差有一定的差别,但普遍在3%—4%,正是由于存贷差的过大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有着很强的贷款冲动。因此,非对称加息将减少利差并促使银行由注重传统的贷款业务转移到更加注重中间业务的拓展,进而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结构、推进战略转型。关于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也有不少学者认为由于受到分业经营限制,即使缩小存贷利差也无益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但笔者认为即使是在分业经营体制下,商业银行仍然可以有足够的创新空间来拓展中间业务。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并非是创新空间不够,而是创新动力不足,其中创新动力不足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存贷利差过大。
  第三,非对称加息有利于保护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目前我国居民储蓄达到17万多亿元,存款利息收益数额巨大。在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背景下,居民的实际收益无疑也是负的,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受到侵蚀,这显然与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的“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相违背。在现行实际存款利率为负的背景下,如果说城市居民还可以通过购买国债、基金、股票以及其他债券等投资来规避的话,那么对于农村居民来说由于投资渠道、投资知识及意识的缺乏,就只能被动地任由储蓄不断贬值。而在社会保障以及医疗卫生制度还不健全的广大农村地区,储蓄无疑成为其唯一的保障来源,储蓄的贬值只会导致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增长缓慢。因此,有必要上调存款利率来保护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第四,非对称加息并适当放开存贷利率的上下浮动空间,这有利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目前,我国仍然实行的存款利率上限以及贷款利率下限的管制政策。这从银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也不能显现各家银行的比较优势。比如,营业网点多的国有银行可以适当以较低的存款利率获取存款,而营业网点少的银行则需要提高存款利率获取更多的存款。但是,在我国目前的特殊金融体制下还不适宜完全放开存贷利率,而通过缩小存贷利差并扩大存贷利率的浮动空间显然有利于充分发挥出各家商业银行经营的比较优势,更重要的是为我国利率市场化带来新的契机。
  应该看到,由于利差收入构成我国银行业的盈利主体,如果采取非对称加息措施,显然将对银行经营业绩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对此问题,建议政府适时下调银行营业税,因为这一税种无论是从国际银行业来看还是对于国内银行自身发展来看都是不合理的,西方很多国家对银行已不再征收营业税。因此,笔者认为,在以提高存款利率为主的非对称加息情况下,政府应该适时下调甚至是取消商业银行营业税,在这“一增一减”的效应下,可以给予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缓冲期,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还有利于目前国内宏观调控的顺利实施。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