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无线城市热”泼泼冷水
    2008-07-01    白用夏    来源:新京报

  近日关于中国一些城市构建“无线城市”的报道纷至沓来,从即将主办奥运的北京,到上海、广州等大都市,以至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中小城市,争先恐后地勾勒着“无线城市”的美好前景(据6月28《华夏时报》)。

  地方政府也好,运营商也罢,对“无线城市”的热衷自然有充足的理由。首先是“与国际接轨”,据称,目前已有数百个全球城市已经或正在构建“无线城市”,而到2010年,全球将有1500个城市成为“无线城市”。

  “国际经验”前景堪虞

  问题是,被奉为圭臬的“国际经验”,最近却颇有些“不争气”。
  “无线城市”理念源于美国,当初的确风光无限,但不过两年光景便风光不再。“无线城市”的先驱EarthLink5月14日宣布放弃世界上“第一个无线城市”———费城“无线城市”计划。拥有140万人口的费城,“无线费城”注册用户竟只有可怜的6000人。
  伦敦、休斯敦、悉尼等当年热心于这一规划的城市,也纷纷推迟或取消了计划。“无线城市”构想虽美好,在当下却有很多不切实际之处。
  技术上的障碍首当其冲。“无线城市”的主流———Wi-Fi无线网络覆盖虽已投入使用多年,但一旦普及到城市规模,就出现诸多不适应:信号太弱,尤其在室内和崎岖不平的地区覆盖率严重不足,不得不增加大量无线接入点;新一代的WINMAX无线网络虽然可克服上述缺点,但大规模普及及与Wi-Fi的过渡尚待考验。
  其次是维护费用。AT&T公司商务发展部副总裁曾警告说,每年每平方英里Wi-Fi网络的管理运营费用大约是4万美元;“无线费城”的维护管理,每年需要数百万美元的投入。

  政府介入蕴含风险

  更为严重的是,巨大的覆盖需求和稀少的用户使得运营商天然有把地方政府“拉下水”的冲动,因为这样可以使用诸多市政设施,并在一些公共场所和特定群体中获得垄断性利益。诸多城市管理者意识到了这种做法的危险:费城的接入点有很多装在电线杆上,市政府甘冒被EarthLink起诉的风险,也要拆除后者装在全市电线杆上的众多接入点设备。
  对于“无线城市”的前景固然见仁见智,一味肯定或一味抹煞显然都不科学,也不足取,但既然国内相关城市、国企决策层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大力推动这项建设,那么就应在评估项目前景和风险时同样“与国际接轨”;如果城市政府对该项目予以财政支持,那么这种涉及纳税人税款用途的事项,有否给予市民足够的知情权和意愿表达权?
  要真正让这一新生事物落地生根,怕还需要更多的未雨绸缪,和更实实在在的“与国际接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