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最近,两条与粮食相关的新闻引起关注:一条是充斥媒体的“国际粮价上涨”的消息;另一条是,中国农民种粮赔钱,他们的种粮积极性已降至近年来的最低点。
近几个月来,全世界粮食价格涨声一片。与2004年相比,国际大米价格已经翻了一番;近几年来,国际市场小麦价格已上涨181%。今年4月初,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国泰国的优质大米比年初涨了70%左右,创下34年来的最高水平。作为世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的印度,过去一年来大米的价格从每吨650美元涨到1000美元。而且,泰国、印度等国已经实行出口禁令,以应对日趋高涨的粮价。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上,“新的粮食和农业危机正在形成”已成为共识。据世界银行最新估计,国际大米价格今年将上涨55%。粮价上涨使全球一亿多人深陷贫困,2000万贫困儿童受到威胁,很多国家的贫民生活陷入了困境,有些地方人们甚至将一天三餐改为两餐。
数据显示,近些年来,全球粮食产量一直在温和增长,并未出现严重的歉收,2007年达到创纪录的21.3亿吨。那么,全球粮价为何急剧上涨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气候变化引起某些地区出现减产,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的政策加剧了国际市场的供需矛盾,使粮价波动加大。其次,有一种看法认为,粮价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生活水平提高,对肉类食品需求增加,需要消耗更多的粮食生产饲料。再次,原油价格上涨是主要的原因。一方面,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价格上涨,提高了产粮成本;另一方面,油价上涨刺激了生物燃料的需求,要消耗更多玉米。有资料显示,本世纪以来,美国玉米工业消费逐年猛增,截至2007-2008年度,玉米工业消费的增量已达2469万吨水平,相当于东南亚玉米饲料消费量1540万吨的1.60倍、欧盟27国饲料消费量4819万吨的51.33%。可以说,饲料消费的增减对玉米价格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最后,在每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各类投机行为的推波助澜。
由于中国是产粮大国,粮食自给率达95%,国内粮价虽然也在涨,但涨幅相对国际市场而言不算很大,而且5%的进口依存度意味着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形成不了很大的冲击。但即便如此,是否就可以认为粮食危机离我们很遥远呢?也许危机的发生的确尚未临近,但导致危机发生的潜在因素已经凸显。在这些因素中,除了一直在强调的、耕地面积减少、沙漠化扩大、耕地质量下降,以及人口增长、粮食需求增加较快以外,发生在眼下、最为迫切的,就是种粮赔钱,直接影响到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那么,在国家近年来一再增加支农投入,加大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并在今年已经两次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的情况下,农民为什么还是缺乏种粮积极性呢?
第一,尽管我国近两年的粮食价格上涨了9%之多,但中国的粮食价格是全世界最低的,国际市场小麦和大米的价格是中国的2到3倍,玉米价格也远高于中国玉米价格,这种巨大的价格逆差不仅不利于长期的粮食安全,而且不能使中国的农业成为现代产业,进而不能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第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过快上涨,种粮成本在继续提高。如上所述,油价上涨使化肥和柴油等农资价格上涨,提高了种粮成本,抵消了相当部分农民种粮能够得到的实惠。
第三,近年来各级政府都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补贴,然而,与美国和欧洲有关国家政府对农产品实行的大额补贴相比,我们的补贴还是微不足道的。长期以来,美国和欧洲实行的农产品补贴,已使许多国家的农业投资无利可图,世界粮仓已从北非、东南亚等地转移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粮价上升必然对发展中国家构成实质性冲击。
长远来看,任何现代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规模经济,农业也不例外。农业作为一个土地要素密集的产业,其规模经济是建立在土地规模经营基础上的。一般地说,解决粮食问题,一靠技术进步,二靠制度创新。没有制度创新解决农业的规模经济,再好的技术也无法应用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因此,必须正视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实现机械化种植、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与此相配套的条件,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