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通胀需抓住政策重点
    2008-06-30    杨涛    来源:中国证券报
    目前,通货膨胀不仅成为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难点,而且也令全球闻之色变。5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7.7%,距离4.8%的全年调控目标甚远。放眼海外,越南、印度、韩国等国家的通胀率都创历史新高,最新的八国集团财长会议也一致认为,当前通胀威胁要甚于次贷危机。
    关于我国通胀的根源,各界进行了热烈的争论,归根到底,无非是在成本推动型、需求拉动型、外部输入型几种路径里面,强调一种或几种。这也说明了我国通胀的产生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其影响也更深远,而治理通胀或许只能做“长期准备”。
    在此过程中,有三方面政策重点值得关注。
    首先,应该进一步探索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从而在宏观调控中协调发挥作用。一方面,在通胀压力没有根本缓解的情况下,维持从紧货币政策的姿态仍然很重要。然而,由于存在种种制度缺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现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达17.5%的高位,利率政策的“双刃剑”效应明显,信贷控制已让位于灾后重建,货币当局处于“无可用之兵”的尴尬境地。在此情况下,把政策重点放在努力创造使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是相对明智的选择。例如,彻底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以把央行从内外均衡的矛盾中解脱出来、真正加强央行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和货币供应统计等基础工具等,都是重要的改革方向。
    另一方面,宽松财政政策将成为防止经济由“过热”转向“下滑”的重要手段。例如,增加社会保障类财政支出比重,短期内对物价上涨影响有限,却能真正引导居民消费增加,促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主力。同时,重视减税也是当前财政政策的创新点,税收高增长必然会影响民间经济活力与未来财政潜力。在征管能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税率等要素有必要适当降低,从而整体上保障民间税负的合理性。到今年5月份,财政收入增长呈月度递减趋势,其中包含了印花税、所得税等减税效应,对此有些人担心赤字增加,显然是“杞人忧天”,因为这是政府、企业和居民储蓄结构失衡的矫正,并且长远来看会通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使财政收入获得更持续的增长基础。
    其次,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轮通胀除了源于全球性、周期性因素,更是多年管制强化所导致隐形通胀压力的集中释放,这既体现在资源、劳动力价格方面,也表现在政府对金融、交通、共用设施建设等市场的控制。应该说,改革和放松管制也应是突破困境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历次调控中,都曾配套出台了很多改革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本轮调控过程中,虽然日前对油电等能源价格进行了调整,但对价格体系改革的强调还有所不足,某些方面的管制还有加强的倾向。只有真正相信市场、适度放松政府对市场的权力,才能为经济增长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例如,上世纪美国里根政府的成功范例是解除了当时美国航空业管制,进而铁路、电信、金融等行业都融入了这一潮流,最终使消费者得到真正实惠,国家竞争力迅速上升,走出了经济“滞涨”的泥潭,为克林顿的经济“黄金时期”奠定了基础。
    最后,在防治通胀的过程中,政府应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应该说,防止物价上涨,不仅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难题,也关系到老百姓维持基本生活水平的切身利益。某种程度上,对于高速发展的社会来说,长期来看通胀是难以避免的。而在通胀发生时,能否弥补和控制通胀对居民福利的损害,是政府体现公共职责、获得民众支持的一个评判标准。
    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由于存在经济结构和体制的多种缺陷,通胀对民生的负面影响更深远。其中,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侵蚀了中低收入者的货币购买力,使其实际生活水平不断下降;通胀率的高企不下,也是个人投资最大的敌人,使投资收益甚至可能为负数;通胀会引起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从而加剧贫富分化和社会动荡。
    对此,政府政策有很多着力点。例如在税收方面,可根据通胀率变化情况,及时调整纳税档次和起征点、免征额等。从而防止随中低收入者的名义货币收入增加,导致其按较高适用税率纳税。另外,由于低收入者抵御通胀风险的能力较弱,政府也应该在向个人的转移性支出方面增加通胀因素的考虑,尽可能使受通胀影响最大的群体,获得财政补贴和财政保障的支持。诸如欧美国家流行的、对低收入者免费的“食品银行”,都是可考虑的选择。还有,针对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在必要时可由银行重新开办居民保值储蓄,并由财政资金提供最终补贴。此外,在通胀环境下,人们往往会进行各种投资以规避风险。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相对落后,缺乏可以投资的资本品,而低收入者更缺乏投资避险的条件和渠道。由此,对股市、房地产等屈指可数的投资品,政府理应对中低收入者在税收、融资等方面提供差别性政策。同时,还应为低收入人群免费提供更多的投资教育,提高其通过投资应对通胀风险的能力,如美国官方的“投资者教育和协助办公室”就是这样一个机构。
    总之,在通胀发生时,政府的作为并非只是控制物价上涨,而应在通胀持续的环境下,以积极的、制度化的手段,来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公平、弥补低收入者所遭受的痛苦。
    作者认为,我国目前这轮通胀的产生具有非常复杂的国内外背景,而治理通胀也只能做“长期准备”。在此过程中,有三方面政策重点值得关注。一是应该进一步探索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配合方式,从而在宏观调控中协调发挥作用。二是深化改革和放松管制也应是突破困境的重要举措。三是政府应该始终把民生放在首位。
  相关稿件
· 放松反通胀将给中国带来危险 2008-06-27
· 反通胀货币政策仍大有可为 2008-06-27
· 茅于轼:治理通胀首先要控制货币发行 2008-06-27
· 美联储关注通胀甚于衰退 2008-06-26
· 民调显示欧盟民众最关心通胀失业 2008-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