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油价将经济拖向滞胀是小概率事件
    2008-06-12    作者:黄小鹏    来源:证券时报

  最近,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持续飙升,一度达到了创纪录的139美元。从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到金融市场乃至普通百姓,无不对天价石油感到深深忧虑,人们担心高油价会将世界经济拖入上世纪70年代那样的滞胀深渊。然而笔者认为,在此轮石油危机面前,只要各国执行适当的政策,滞胀发生的可能性将会很小。

  上世纪70年代的教训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先后经历了三次“石油危机”,分别发生在1973年、1979年和1990年,其中上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造成了巨大破坏,西方主要国家先后陷入了增长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泥潭。
  对上世纪70年代滞胀的一个流行的解释是,严重的负向供给冲击造成了物价高涨和投资、消费大幅滑落。但事后大量的研究表明,罕见的滞胀局面,并不能全部归因于石油供给,大幅度放松货币以应对负向供给冲击的错误政策难辞其咎。如果不随意放松货币,则供给冲击对物价只能产生一次性影响,不会演化成通货膨胀。
  人们的这个错误,与当时的经济思潮很有关系。在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空前成功,人们认为扩张性的政策足以抵御任何衰退。然而,严重的石油冲击突然大幅降低了经济的潜在增长率,这种痛苦本来就很难通过宏观政策全部抵消,政策扩张只会使形势更为糟糕,理智的做法是在保持财政货币政策适度的情况下,通过产业政策和技术革新来逐步化解这种一次性的痛苦。但是,美国等国家却走错方向,通过构造不包含能源和食品的核心通胀率指标,大幅增加了对通胀的容忍度,陷入物价和工资螺旋式上升的怪圈,结果是通胀未能换回增长,反而出现衰退和通胀并存。
  美国的滞胀最终以上世纪80年代初的经济硬着陆为代价得到解决。整个一个年代的错误决策最终促使了经济思潮的转变,“自然增长率”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人们认识到,在中长期内并不存在通胀和就业之间的替换,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无法取得超越“自然增长率”的效果,货币是中性的,在任何情况下,保持物价稳定都是经济增长的前提。

  滞胀是小概率事件

  与前三轮危机不同的是,此轮危机并非由供给突然中断引起,油价上涨体现为在全球经济强劲增长带动下持续攀高的过程。
  上世纪90年代末油价低迷导致勘探开采投资严重不足,在供给缺乏弹性的情况下,需求的轻微上升即可导致油价上涨,这种由需求因素引起的危机,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具有本质的不同,应对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在当前的供需格局下,短期内使油价下降的唯一办法就是降低需求增长速度,这可由价格调节来完成,这一过程中,经济不可避免会有一定程度的减速。至于会否发生滞胀,关键就在于宏观政策,如果人们能汲取上世纪70年代的教训,执行谨慎的财政货币政策,高油价就会在需求减弱和中期供给逐步提升的情况缓慢回落,如果忽视历史教训,以增长优先为借口,实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不但会导致短期内通胀上升,而中长期内必定是通胀和衰退并存的局面。
  从全球范围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最近两三年的通胀压力都在增加。由于美国去年暴发次贷危机,美联储为了拯救危机所采取的持续降息和大量注入流动性的举动使得各国通过紧缩货币来治理通胀的空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不过,人们似乎并没有完全忘记上世纪70年代的噩梦和教训。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缓和,美国开始重新将抑制通胀列为优先目标,并可能于今年底明年初加息,欧洲的加息也进入了议事日程,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亚洲国家也在继续加息或提高准备金率,笔者相信,在这样的政策取向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出现上世纪70年代那样滞胀的概率十分微小,更大的可能是经济适当减速和通胀回落。

  关键要转变能源消费方式

  择机放开价格管制,让价格来抑制需求,同时将普遍补贴转变成结构性补贴,是解决目前难题的途径之一。据报道,随着汽油价格大幅上涨,美国的消费者已经开始调整消费习惯,需求有所减缓,昔日汽车拥堵严重的洛杉矶,已难见堵车现象。如果成品油价格上涨,中国人使用私家车的情况相信也会有所减少,同时,应该对农业渔业和公交运输业采取直接补贴,减缓冲击。从长远看,我们应该大力开发新型能源,彻底改变能源消费方式,倡导节能型的生活方式,目前日益增长的私家车现象是值得反思的。
  转变能源消费方式不是权宜之计。如果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的话,就会发现我们目前正处于石油供求关系周期性紧张与石油资源紧缺长期趋势的双重压力之下,未来某一天,石油供求关系可能逆转,油价也可能会大幅下跌,由于人类难以克服的短见,一旦油价下跌会很容易放弃节能的努力,比如上世纪70年代油价飙升促使美国人大量使用低油耗汽车,但随着能源危机的结束,挥霍又重新开始,新能源的开发,也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放弃。
  然而,油价可能的周期性下跌无法改变石油资源紧缺的长期趋势,更无法改变碳排放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也许10年以后,碳排放将会成为另一个巨大的压力,因此,新能源开发和节能型生活方式不仅是应对当前能源问题的必需,更是关系到长远发展的战略选择,应该从现在就开始,并且持之以恒。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