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灾后重建作为改革创新的契机
    2008-06-06    北京 蔡永飞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进展,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产、灾后重建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以笔者之见,此次四川等地灾区的重建,不仅仅是受灾地区加快改革、建设的一个契机,也应当成为全中国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一个机遇,应当把灾区作为改革、建设的一个新的试验区,使灾区重建对四川省、对西部地区、对全中国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影响。
  在地震废墟上重建新城市、新农村,不仅仅重建硬件设施,更应当创新体制机制。比如说既然行政区划已经被地震所打乱,那么不如借此机会重新设置行政区划;城乡关系、土地制度也都可以创新。以灾后重建来推进改革,不应当局限于灾区。以灾区为试点,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多方面的改革。
  比如说,5月21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在全国开展支援灾区全民节约活动,各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减少公车使用支出、严格控制公车购置,可以说,抗震救灾为公车制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机。这样的良机可以推广到其他一些领域,不应当错过。
  灾后重建更重要的应当是体制建设。此次地震灾害暴露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受灾最严重的不是城市,而是县以下农村区域。成都市、绵阳市、德阳市被重灾区包围了,但城市本身并没有太多损毁。受灾最严重的北川、什邡、绵竹、汶川、都江堰等等都是县或者县级市。
  地震灾害的结果鲜明地显示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别。因此,灾后重建除了要为灾民建设起新的家园,还需要建设起城乡和区域均等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起阳光普照的公共财政体制,从而让所有地方都能够享受到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抗震救灾更重要的是以抗震救灾为契机,改革原有不合理的城乡二元体制,建立起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根据唐山经验,灾区重建可以先用半年时间建成简易居住区,让灾民先能够过冬、过年,然后花3年到5年,建设若干新的城市和若干新的农村人口聚居区。在四川省,可以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考虑国土资源、人口分布、产业结构等方面因素,重新从川西区域、四川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来作出战略性的规划。永久性的新城市、新农村人口聚居区的建设,应当高起点、高标准设计,选址、建设标准等等需要在对地震灾区地质条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论证。考虑到国家已经明确21个省市对灾区进行对口支援,应当让对口支援的省市也参与规划,特别是在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建设方面,应当给予它们应有的发言权。灾区人民对自己新家园的建设也应当拥有发言权,应当充分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在灾后重建工作中的决策作用。
  灾后重建的着力点应当是县城和县级政权。县以下地方是此次大地震破坏最严重的,重建县城,是灾区重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关键步骤。建议把县城建设和县级政权的建设作为灾后重建规划的战略重点来考虑。此次国家让21个省对口支援受灾县,不妨以基本实现城镇化来规划新建21个新县城,部分农村区域根据需要保留一些农民聚居区作为“新农村”,也应当以城市抗震标准来加以设计和规划。
  必须强调的是,灾后重建必须把灾区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应当借助一些省市对口支援灾后重建的机会,把对灾区学校的支持特别是优质师资力量的支持,看做是首要的和不可或缺的支持,努力把四川灾区的教育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上。
  相关稿件
· 灾后重建:拉动相关行业需求 2008-06-06
· 灾后重建投入将超5000亿元 2008-06-05
· 灾后重建需要实行差别化政策 2008-06-05
· 受灾后重建影响 聚乙烯期货市场量价大涨 2008-06-05
· 中行与川高、川航签百亿元灾后重建协议 2008-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