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洗牌”应让 国企回归公益本位
    2008-05-26    作者:瞿方业    来源:西部商报

  在近日开幕的“2008中国城市国资论坛”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透露:“未来5年,中国国资体系将面临大洗牌。中央级国企可能从159家缩减至30~50家,地方级国企总数亦不超过1000家。”(据《信息时报》)

  对国有资产的大洗牌,社会各界一直充满期待。但对于如何洗牌,一直存在分歧,一些人想以此来加强国企垄断利益,一些人想加强国企公益性。就多年来国企的实践看,国企从来就以管理效率差、投资效果差而为世人熟知。学者胡星斗指出,中国的国有企业资产利润率仅相当于发达国家大企业资产利润率的1/10~1/100。如此低效率的国有企业,对中国经济有多大正面价值?
  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除市场充分竞争仍无法保证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业才保留国企存在,其他领域基本都交给民间企业去充分竞争。我国因历史原因,国企虽然经过多年改制,一部分国企退出国资,交给市场化企业,但在能源、资源性行业,仍然维持了国企独大的局面。这些国企虽然经过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但从来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管理低效能的现状,只是造就了一批依靠行政垄断获利的巨无霸企业。这些国企从管理层到一般员工的收入都超过社会平均收入三四倍甚至数十倍,即使在效益下滑时也在维持着高薪酬待遇,却往往以减产停产为由要挟涨价,而从来不顾及其社会公益属性。比如雪灾前后的电力、石油、煤炭等行业,大众久已熟知这些企业的表现。以石油行业为例,就可以一边宣称年营业利润上千亿元,一边以政策性亏损为由要求财政补贴。
  市场经济的历史一再说明,大众要想获得良好的服务、价廉物美的商品,只有依靠市场充分的竞争才有可能得到,无论是铁路运输也罢,还是资源、能源也罢,只有市场充分竞争,才可能为社会提供更良好的产品和服务。而行政垄断的国企,不但不能保障大众的利益,还会压抑下游行业的生存,影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行为、投机行为,而没有多少正面意义。
  因此,我们寄希望于国资“洗牌”的是,让这些垄断国企畅开大门,让民间资本进入能源、资源等行业,打破垄断,参与竞争,而非加强其垄断地位。将大众利益绑在这些垄断国企身上是危险的,也是得不偿失的。对于未来要留下来的国企,我们希望它在民间企业的竞争无法保证公共利益的行业才存在,国企的存在就应当为着公益性目的,而不是别的。

  相关稿件
· 中国证监会:个别国企仍未履行上市前承诺 2008-05-22
· 抗震救灾,中国企业在行动 2008-05-21
· 四川地震考量中国企业及富豪良心 2008-05-19
· 法国企业收购欧洲最大联合循环燃气电站 2008-04-30
· 解读中国企业十五年的创新历程 2008-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