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机会成本与农产品涨价
    2008-05-09    陈兰生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一对夫妻,用自家门面房开小店,一友人问每月挣多少,答约赚1500元。友人说赔啦!夫妻俩不解。友人解释道,你这门面房租出去,每月能收1000元,你俩给人家打工,每月少说能拿1000多元,四五万元本钱放银行存长期或买债券,每月也有200来元利息。赔了吧?夫妻俩顿悟,点头称是。
  当利用某些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放弃的另一种收入谓之机会成本。那对夫妻利用自己的门面、劳力和资本获得了开店收入,放弃的租金、打工和利息收入,就是开店的机会成本。作为理性经济人,机会成本高低是决定因素。机会成本高者就放弃,低者就选择,那对夫妻显然进入了投资者易进入的盲区,“自己的”不计成本,机会成本为零。
  从这轮猪肉价格上涨始,不少专家学者和权威部门说是暂时的,或说是猪耳病引起的供给减少,并多次预测肉价下降。但市场毫不理会,我行我素,猪肉价格没下降,又带来食品价格全面上涨。啥道理?最近笔者到农村调查,感觉是高涨的务农机会成本强力推动。
  “民工荒”迫使用工者涨了工资,且涨幅不小,但“民工荒”并未缓解。农民工也未回乡务农,他们到哪里去了呢?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农民工输出地增加了打工机会,农民在附近城市打工,月收入千元左右。
  市场是最好的动员,市场是最强的动力。农民打工收入提高,就是打工机会成本的下降,反过来就是务农机会成本提高。农民的理性选择就是打工不务农,或是多打工少务农。现在农村很少见到闲劳力,闲也是机会成本。就养猪而言,一家农户每年出栏10至15头猪,每头猪净收500元,是很理想的收入了,年合计5000至7500元收入。如外出打工10个月净收入或许会高于这个数,况且养猪还有疫病、市场等诸多风险呢。所以说,现在猪肉的市场价格,并不吸引农民放弃打工而回家养猪。
  笔者老家那个村,是市里建设小康社会示范村,曾扶持每家建一个蔬菜大棚。起初,一个蔬菜大棚年收入3000元、4000元、5000元,一路上涨,可红火几年后蔬菜大棚逐年减少,今年清明节回老家就一个也不见了,为什么?原因是种菜不如外出打工挣钱。种菜的自然少了,菜咋能不贵呢,于是出现了城市蔬菜返流农村的现象。现在,农民种庄稼也粗放多了,以往天旱就浇地,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现在一遍也不浇了,全凭天照应。种庄稼成本也提高了,化肥、农药、柴油、种子都涨价,猪、禽饲料也涨价。种植和养殖成本的提高,转变为务农机会成本提高,打工机会成本降低,进而影响农村劳力资源配置。
  经济学另一理论亦可给农产品价格上涨以解释。该理论说,效率提高潜力大的产业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效率提高越快,价格下降越快。相反者则价格呈上升趋势,效率提高越缓,价格上涨越快。与工业相比,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很慢。我们看,与十年二十年前相比,冰箱、彩电、空调、洗衣机降价多少。十多年前砖头般的大哥大万元以上,现在小巧玲珑的手机三五百元;而十年二十年来农产品价格总是上涨的。技术进步和规模经营,能使工业生产消费品效率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但农产品做不到。技术进步会使农产品生产效率有所提高,但粮食产量不可能一下“大跃进”,也做不到猪娃一两个月长成大猪,一只鸡一天下四五个蛋。农产品生产规模扩张会有很大局限,特别在以小农为基础的我国。
  前面说过,一切成本都是机会成本。工业生产效率提高,带来农民进城务工和在家务农收入比价偏离增大,致使农民减少到不能维持正常的农产品供给,或供给满足不了需求增长。如要缩小农民务工、务农收入比价偏离幅度,一个可供选择的途径是,压低农民工工资和农产品涨价。但农民工工资是劳动力价格,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由市场决定的;农产品价格也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说,这一途径根本走不通。这样就形成工商企业用工者和农产品消费者对农村劳力的争夺战。当然政府可给以农产品生产者补贴以降低成本,那只能给消费者助一臂之力,起不了决定作用,能起决定作用的补贴政府又承受不起。当农产品价格足以吸引农民投入更多劳力,扩大农产品生产时,价格就会稳定,但仍改变不了中长期上涨趋势。

  相关稿件
· 价格拐点来临,5月微车将涨价? 2008-05-08
· 昆明米线涨价与兰州牛肉面限价 2008-05-07
· 河北执法部门对4家乱涨价化肥企业进行处罚 2008-05-07
· 洋品牌奶粉纷纷蹿至各种商品涨价的领跑地位 2008-05-05
· 瑞士雀巢集团以高附加值产品应对原料涨价 2008-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