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再造“忠诚度”
    2008-05-09    作者:薄睿    来源:经济参考报
  “忠诚度”的颠覆与再造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完全可因环境的变化,而成为棘手的全新挑战。它同时也是一个看似一望而知的概念,完全可因不同的视角,而变得复杂甚至混沌。
  比如,关于“员工忠诚度”。这个老话题再度引人注目,跟《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不无关系。“新法”更强调稳固的雇佣关系,更强调对员工的主动性,更保护弱势群体。而更大的环境背景,是在知识经济下职业自由度的大大提升、人际依附性的大大减弱。这些倾向与趋势,究竟将让未来的企业雇佣关系走向更牢固,还是更脆弱呢?
  您先不必急于回答。因为,我们必须首先回答:“忠诚”究竟该怎样理解?
  当我们开始重新审视“忠诚度”时发现,“忠诚”这个词本身,正成为饱受争议的焦点。“忠诚”在汉语中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历史内涵,让我们一谈到它就想到各种对特定的“人”表达无我、无私、无怨、无限的义务与感情。
  于是,人们对员工是否应该忠诚于老板展开了强烈的争论。关于“忠诚”本身的各层含义,也成为管理者和专家们最乐于讨论的焦点。无论来自老板、职业经理人、人力资源管理者,还是人力资源专家,最终大家都把“忠诚”剖析为几个层面:忠于老板、忠于企业、忠于职业、忠于事业、忠于价值或共同利益等等,继而众说纷纭。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已经很难再用纯粹传统观念对“忠诚”的解释,来一厢情愿地诠释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了。
  其实,“员工忠诚度”一词来源于英语“employee engagement”。“engagement”在英语最广义的意义是“婚约、约定、承诺”。可见,其渊源本意上,强调的就是一种双方的关系,而非单指下对上、或者弱对强的态度。于是,诸如“敬业度”、“职业化”、“承诺度”等与“忠诚度”交相辉映,甚欲取而代之的新旧概念纷纷浮出水面。
  叫什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践。在新环境下,中国企业如何调整思维,如何切实行动,如何有效经营,在稳定、和谐的劳资关系中形成自己的特色甚至竞争力,才是最重要,也是最可为的。
  这个看似“很中国”的老概念,确实已到了急需颠覆、急需再造的时候。
  相关稿件
· [论语]名牌即命牌 2008-04-18
· [论语]不忘“老马识途” 2008-04-11
· [论语]学会绕道而行 2008-03-28
· [论语]外企高管身边的“最亲密” 2008-03-21
· [论语]“管理”与“管制”的一字之谬 2008-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