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慎走国际化
    2008-05-09    徐殿龙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无论是政府、还是资本,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了莫大的动力。一时间,中国企业不仅走向了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而且也走向了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
  所谓国际化,是指企业经济活动的社会化程度超出一国的范围,越来越具有国际的性质,它是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最大的500家企业中,约有60%在2005年以前就已经有各种形式的海外经营活动。一些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公司,如联想、TCL、华为公司的海外营业额已经超过国内。2004年以前,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中,单笔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收购案几乎没有。2004年以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大单”频现。
  一定意义上讲,“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家们的梦想,同时也是13亿中国人企盼中国雄狮猛醒的契机。自从中国企业开始冲击国际化、走向世界后,可以说,不走则已,一走惊人,一步就是全方位的跨入全球。但是,纵观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却是荆棘丛生,太多波折。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海尔、联想、TCL、中国移动等,在国际化的征途中都不是一帆风顺。
  更惨痛的国际化教训则是合肥荣事达和四川长虹。荣事达的国际化之路始于1996年与美国美泰克公司的合资,美泰克一掷数亿元与荣事达成立于以洗衣机、冰箱、小家电为主要产品的6个合资公司,且无论在品牌、管理、人事上均无作实质性的要求。但当历经“四年之痒”却不能够看到盈利希望时,从2000年起,美方以股权的力量全面掌控了合资公司,试图作最后一搏。但因美方在管理和文化上没有能够真正了解和理解中国市场,而于2002年选择了全面撤退,并最终出售了股权。荣事达试图以美泰克作为桥头堡的国际化之门不仅由此关闭,自身也因实体部分被出售而精力衰竭。而长虹的国际化之旅把宝押给了美国的APEX公司,但却带来几十亿元的货款无法收回。
  我们无法评判这些企业国际化之路是对还是错,但从他们“过去式”的经历中至少说明中国企业国际化还有诸多不足之处,这就是:第一,技术含量低,缺乏自己的知识产权和独特创新的专利技术;第二,缺乏对所在国法律的全面了解和国际标准的掌控,往往是“遇事才知险”,逢凶却化不了吉;第三,国际化商誉低,在发达国家市场缺乏必要的商标信誉积累,不仅势单力薄,有时还“空口无凭”;第四,文化融合度低,本身还不甚成熟的企业文化很难移植到国外去。
  应该说,无论是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无论是在国内做国际市场,还是“走进去”置身国际市场其中,企业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对国际化的要求都是必然的,但,国际化是把“双刃剑”,既可兴企,也可衰企,甚至亡企。我们刚刚迈入市场经济,其技术、经验、实力和品牌,都还不能大踏步地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还没有能力和资质和世界一流公司同台“竞技”,就实践来讲,往往是“伤”多“益”少。当然,从国家角度看,虽然中国近年来发展很快,但就实力和影响力而言,还不能成为强势品牌之国,企业走出去缺乏强大的国家品牌不能不说是另一原因。当我们选择走国际化之路时,最好能够记住“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能苛求一步登天,一口吃成胖子,一定要给自己留下一条生存的“后路”。
  相关稿件
· 宁波口岸成为浙江企业首选进出口岸 2008-05-09
· 深圳房价继续探底 房地产企业选择北上投资 2008-05-09
· 中小商业银行逆市“淘金”小企业扩张市场 2008-05-09
· 中小商业银行逆市“淘金”小企业 2008-05-09
· 应从三个环节入手解决发电企业困局 2008-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