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住景区票价不能只靠临时措施
    2008-04-30    作者:张贵峰    来源:燕赵都市报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整顿和规范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的通知》,要求用1年的时间,对全国范围内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的门票价格进行清理整顿。在清理整顿期间,门票价格及游览参观点内缆车等交通运输服务价格一律不得提高。同时,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等,今明两年内全部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与人民群众关系密切的城市休闲公园要充分体现公益性,实行免费开放。暂不具备免费开放条件的,应实行低票价。(中国新闻网4月29日)

  国内景区门票普遍过于昂贵,以至于成为一般民众难以承受的“奢侈品”,无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去年《环球时报》的一篇报道显示,与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中国的景区门票价格,实际上已成为不折不扣的“全球最贵”。如英国的白金汉宫,成人门票12英镑,“对于平均月收入1500英镑左右的英国人来说,这个价格和晚上到酒吧喝上两杯啤酒差不多”,再如美国著名的黄石国家公园,门票为“每人12美元”,按美国家庭平均收入,“大约只是他们月工资的1/200”,而在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埃及,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对本国人只象征性地收取1埃镑钱(约合1.3元人民币)。反观国内,九寨沟旺季门票220元、黄山200元,相对算便宜的故宫也有60元……而我们知道,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不过13786元,农村居民更只有4140元。
  这一“国情”背景下,有关部门表示要“全面清理整顿门票价格”,强调“价格一律不得提高”、“许降不许涨”,当然非常必要,也值得欢迎和期待。但是,这样的期待究竟能实现到什么程度,乃至是否能最终摘掉我们头上“全球最贵”的帽子,恐怕并不那么令人乐观。
  所以有此担心。一方面是因为,从既往的经验上看,类似上述“清理整顿门票价格”这样的行政措施,近年来其实一直没少出台,而且“不许涨价”也一直是这类的措施的主题,虽然,我们不能说这些措施,在规范票价上完全没起到作用,但有目共睹的事实却是,这些年,各地景区的门票价格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总体的涨势乃至“涨声一片”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而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从“全球最贵”门票的生成机制上看,“清理整顿”之类临时性行政措施,纵然不无积极价值,但绝非治本之计。换言之,催生“全球最贵”门票的,并不是行政措施的缺乏,而是其背后体制性力量的强大、顽固。这样一种体制,如果一言以蔽之地概括的话,也即是一种“非公益”甚至“反公益”的景区管理、保障体制。
  这表现在,其一,原本属于全民共有、本该全民共享的公益性景区资源,在事实上却成为部门、地方所有之物,如此一来,伴随国家资源部门化、地方化的,必然是它的价值功能的异化———从共享走向自享,从公益渐趋私益。其二,虽然在名义上,自然风景、历史文化遗产等景区一直被作为公益性事业,但在现实的维护保障机制上,却一直没有真正落实为一种国家责任———政府财政投入长期严重不足,而主要靠门票收入在支撑(实际上使门票成为一种“二次征税”)。于是,后果只能是,景区资源的非公益、反公益化———公益资源不仅不再输出公益,反而成为公益的盘剥、蚕食者,不断沦为其直接管理者牟取暴利的工具、“印钞机”(这正如我们在教育、医疗、住房等公益领域,早已看到和熟知的情形)。
  所以,我们对于门票价格管理的真正期待应该是,不止于表面的“清理整顿”,更应深入体制根源,从完备和强化政府责任入手,彻底扭转和改变景区资源“反公益”的管理和保障体制。

  相关稿件
· 景区票价许降不许涨不如一降到位 2008-04-30
· 景区门票何时还原公共色彩 2008-04-30
· 别墅"添堵"景区 拆除没商量 2008-04-18
· 退出景区“还山于民” 政府单位要作表率 2008-04-17
· 奥运会运动员可免费游辽宁本溪水洞风景区 2008-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