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看“民生指标”更重“民生感受”
    2008-03-31    新华社记者:季明    来源:经济参考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日前完成了首份“市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结果发现在涉及民生的同类问题上,主要由政府常规统计指标而来的“客观评价”与来自百姓日常感受的“主观评价”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在百分制情况下,八大类政府统计指标中,有一半评分差异超过20分。
  浦东新区这份报告所反映的问题,实际上反映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诸多工作,与群众实际需要之间还有较大差距,值得各级领导干部注意。
  举例而言,有些地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可当地居民却普遍感到自己的收入与别人的差距越拉越大;有些地方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连年递增,可百姓觉得住院看病越来越难;有些地方统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但很多高校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很不满意;有些地方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不断创历史新高,老百姓却普遍反映消费不起……
  以我国目前的财力,要想使民生工作做到让百姓完全满意并不现实。但是重视政府“民生指标”和百姓“民生感受”之间的差距,对于廓清民生工作的认识误区,使“民生工程”更多、更好地成为“民心工程”大有助益。
  重视“民生感受”,要求地方政府不要简单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同于加大财政投入,而是要真正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了解社情民意,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开展工作,尤其要重视解决低收入群众的生活困难,让他们成为民生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近年来,各地陆续推出了诸多民生举措,如解决城市“夹心层”的住房保障问题、根据物价上涨情况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等。以群众需要为第一信号,始终把群众生活质量作为检验政府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就能和谐健康地发展进步。
  相关稿件
· 雪灾中的物价是重要的民生指标 2008-02-04
· 价格涨跌成民生指标 2007-07-13
· 考核民生指标彰显以人为本 2007-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