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列出了2008年民生投入: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为了支持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央财政将安排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加快保障体系建设,中央财政安排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中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3月5日新华社) 什么叫执政为民?我们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大投入的方向就可以得出清晰的答案。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百姓的事,就是政府的事,这意味着老百姓的难事将得到实实在在的解决。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就是一份“民生清单”,对一系列关系到老百姓生活的民生问题安排得如此细致入微,体现了公共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追求。 进一步思考,政府财政向民生倾斜,不仅是经济实力的发展结果,更为重要的是其所体现出来的是公共财政所应具有的“民生”思维。不容置疑,向民生倾斜的财政,不仅是一种让利于民的举措,也是一种分配思想的根本变革,更是政府心系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这使我们加深了对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把公共财政更多花到百姓身上的理解,体会到了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深意。 公共财政的性质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决定了,当前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将公共财政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困难群众倾斜、向民生倾斜。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就是要国家不断地谋取、增进国民福利,而其主要指标就是社会保障制度在其中承担了多大的责任。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公共财政向民生倾斜的积极信号,让人们看到政府在“以民为本”的施政道路上迈出了的更加坚定步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