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额头再次贴上政策市标签。 为提振市场信心,证监会放行新基金,15日批准中银国际基金管理公司和浦银安盛基金管理公司的两只股票型基金,而南方基金和建信基金的两只股票型基金于2月1日拿到中国证监会批文,额度分别为80亿元和60亿元。17日九家新基金获批专户理财资格。管理层此次出手,让人看到了近期政策底的位置。对此大加挞伐并不公道,在股市下挫期,所有希望中国股市反映经济基本面的人,几乎都在呼吁管理层救市,包括笔者在内。 问题不在于资金入市场,而在于有关方面一手救市一手摧市,一脚踩油门一脚踩刹车,措施的模棱两可,反应出有关方面对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长远发展缺乏规划,也反应出对于市场预期的漠视。 有许多理由可以为这种战略辩护:中国资本市场需要保持稳定,过高或者过低不利于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整;比如,资本市场抑制资产泡沫可以减少流动性压力,可以减少通胀压力。但不要说这样的结论是否确凿有待考证,尤其是资本市场挤泡抑制通胀的交易值得怀疑——就是这些理由成立,也不是让资本市场从根本上成为货币工具的理由。如果任由工具伦理主导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将走入成本沉没性质的消极轮回。 市场诸多利好顶不住平安再融资的迎面一拳,上述市场利好不过是行政权对于资金高度能力的再次展示,而平安再融资则是对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理念的亵渎。 平安再融资计划似乎难以抵挡,在舆论的抨击之下,监管层表现出怪异的沉默,中国平安(601318行情,股吧)则通过只言片语表现出了志在必得的决心。了解资本市场运作规律的人,都不会天真到认为如此庞大的融资规模、如此庞大的金融帝国版图是平安一家之事。 中国平安再融资的本质是什么?是受到强大行政力量支持下的股市挑泡行为,是东西方资产的互换行为,也是利益进一步向特定的企业与个人集中的行为。如果在股市下挫阶段,有关方面继续平安的再融资行为,只能有三个原因:一是有关方面认为,资本市场的总市值并未调整到位,对推出创业板与股指期货这样的衍生工具不利;二是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辅助工具,显然还有必要继续抑制资本市场价格,以减少人民币升值与通胀压力;三是中国平安“民间中投”公司的身份已经确认,将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担任起国际市场信使的角色。 笔者承认,中国平安是一家在国内具有竞争力的金融混业机构,平安公布的业绩也支撑了这一点。不过,平安业绩优良并不能抹杀平安再融资没有建设性、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没有突破这一事实。以资本市场作为调控工具,不管这一调控是为了汇率,还是为了充实社保,其作为政策工具这一基本特性没有改变。当初国有股以市价减持划拨社保比平安再融资出游海外,具有更强的民生合意性,结果如何?还不是毁了资本市场同时无助于社保?健康的市场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制度设计是否让资金流向具有优质基因的公司分享红利。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被新股发行制度、印花税、再融资等纠结,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市场原则的挑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小非解禁虽然会冲击市场,但在法理上不存在障碍,因为股改与证监会、国资委等有关部门赋予的规则,使得大小非解禁在游戏规则的柜架之内进行,而平安再融资则溢出了框架。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平安再融资消解了所有的利好。 只有继续实行市场化之路,才能解决投资者与再融资抵触的困局,由董事会和股东大会来决定是否进行再融资,由市场来决定发行方式。如果一些机构如此看好中国平安的赢利能力,他们应该以自己购买而不是用大声叫嚷其他人购买,来显示自己的市场决策。考虑到中国圈钱痼疾之深,有关方面有必要进一步将上市公司的回报与融资行为挂钩,这未必符合国际市场惯例,却是中国从晚清开始的资本市场的优良传统,其目的就是为了取信于股民。 有必要指出,批驳平安再融资计划,指出资本市场潜的风险,并不意味笔者认同中国股市进入了牛熊转折期。无论从经济周期还是从资金流向等角度,都不支撑转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