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年开始,河南省将对4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建立“只戴帽子,不给票子”的机制,打破以往“戴上帽子,只等票子”的机制,鼓励各贫困县在竞争中“跳起来摘桃子”,把有限的资金落实到真正扶贫开发工作下实劲的地方去。(引自1月14日《天下文萃》)
河南这一扶贫新政,透出了一个可喜信号:那些“戴上穷帽子只等票子”的“老贫困”脱贫不积极,将被终结吃“财政软饭”。如果真正按照这条路走下去,那些“戴帽子,只等票子”的“懒汉”,不愿动,将会再也“等不下去了”,争戴“穷帽子”的现象可望逐步消除。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争戴“穷帽子”的现象相当严重,颇受群众诟病。为什么不以贫困为耻,反以为荣,争着戴“穷帽子”呢?这主要缘于扶贫机制的缺陷,给一些地方领导钻了空子。他们装穷卖傻,弄虚作假,有的地方还有专门的“哭穷队”,专门“跑部钱进”。有的地方领导“哭穷”的本事很大,把一些上级部门领导带到“鬼不生蛋”的穷地方转一圈,让扶贫开发部门的领导心软了,大笔一挥,弄个“贫困县”帽子戴上。一旦戴上“贫困帽”,可谓实惠多多,除了免交这费那税的政策倾斜外,还能得到上级财政资金扶持等等,用一些贫困县领导的话说:“我们这些吃国家财政‘软饭’的贫困县既光彩又实惠”!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下,有的县“贫困帽”一戴就是几十年。 争戴“贫困帽”现象,还缘于干部考评机制上的偏差。一些县本来不算穷,有的甚至“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用一些贫困县的领导自己的话说:“不脱穷帽有很多好处,群众得了实惠,称我们领导会干;上级领导对我也另眼相待,一旦有点成绩,是我们英明领导的结果。苦干不如巧干,真干不如假干,‘财政软饭’香喷喷”! 对脱贫不积极不再给钱,“断其粮、绝其路”,“财政软饭”吃不下去,这应该只是第一步,尚须扶贫机制的跟进。对那些一着戴着“穷帽子”不脱贫的地方领导除了“不脱穷帽不给钱”外,还应有相应的措施和考评机制。项目专家组组长德国专家彼得·鲍伦茨认为“要解决村庄贫困问题,必须到村庄去,我们的贫困监测就是要这样做”。除了监测“贫困县”的真假外,还要形成以限期不脱贫困帽就让位子的机制,如此,还有谁愿意争戴“穷帽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