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做大” 与“泰坦尼克号”
    2008-01-04    作者:邵源    来源:经济参考报
  “泰坦尼克号”是1912年全世界最豪华、最大的船,正因为规模之大登峰造极,故而被称为“永不沉没的船”。也正因为觉得船大保险,不仅在设计上犯了分隔舱高度不够的错误,也忽视了备足救生艇的装备,而且从船长到船员的风险意识极差,连“小心冰山”的电报都未予重视,甚至当发现冰山仍全速前进,以至造成了“泰坦尼克号”大海难,演绎出惊人的悲剧,大船与1500人葬身大西洋。
  经济生活中也有相当普遍的“泰坦尼克号”事件。仅1994年至1996年,韩国30家大型企业中的25家几近“全军覆没”。这些企业由于盲目把规模搞大,大量投资无法按期收回,企业债台高筑,负债率高达400%,致使企业实际已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有两家著名的企业因做大而沉没。一家的主角是著名企业家马胜利,当企业有所作为后,他一心做大企业,盲目追求“规模”效益,脱离实际地扩大规模,兼并重组,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大企业集团,一下收购了全国100家企业,组成世界最大的造纸集团,并向家用电器、旅游餐饮发展,—时规模、声势都很大。可不过年把时间,就形势恶化、企业弱化,马胜利不再胜利。另一家是曾经风光一时的三株口服液,1996年销售达到80亿,企业净资产从初创时注册的30万元发展为48亿,年利税达18亿,可谓强矣。于是自我膨胀,一心做大。他们定下1997年销售300亿的指标,一下在全国注册了600多个子公司,设了2000多个办事处,聘用5000多名经理人、15万名各级行销人员,吞下了20家制药厂。然而,这只巨轮只走到1998年就訇然倒地,沉没商海。近日看到一项权威调查,我国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为七到八年,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有关分析还表明,相当部分的中小企业都是在规模扩大后不久失败的。企业“做大就死”,都是后天的因素,其中很多企业还曾经相当成功,甚至在没有预兆的情况下突然失手。
  应该说,企业做大的方向是对的,所谓“船大好冲浪”。但是,企业做大仅是提高抗御风险能力的一个因素,却不是决定因素,更重要的因素取决于企业是否做强。前些年,行政界、经济界常提出“做大做强”的口号,提出这个口号似乎是一个创新,然而,真的做大就能做强?从近年来的实践看,不见得。强大强大,强,才能大,才能长大,才能壮大,才能更大。要强大,不要大强。强是内涵,大是外形,企业应当始终以强为本,抓紧做强,弱时要努力做强,强了要继续做强,这样才能不断强大。因此,我们应当慎提“做大做强”,采用“做强做大”的提法,走做强做大的路子,不断做强,不断强大。
  近年来,不少企业正是与“泰坦尼克号”一样,滋长了“船大不沉”的思想,放松了企业的自身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而相继破产。有些民营企业,特别是经营者是第一代创业者的企业,其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了家长制的习惯,一把手说了算、一支笔审批、靠经验来判断市场形势、靠义气来扩大业务范围,面对竞争日益国际化的今天,风险意识极差,“触暗礁”、“撞冰山”,许多危险不可预见,变数太多,往往会给按原“游戏规则”和市场条件运作的中小企业以致命的打击。
  做强做大,如何绕开激流险滩,抗风击浪走向成功的彼岸,应该成为每个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不断做强做大已冲上国际舞台的中国海尔集团,正是靠“始终坐在火山上”的“末日管理”经验,才绕开一个又一个激流险滩,才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因此,企业越是做大,越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危机加上努力和措施就是发展,否则,“做大就死”,经济生活中“泰坦尼克号”的覆辙就会不断重现。
  相关稿件
· 企业并购,不都是做大的美味蛋糕 2008-01-04
· [以案说法]买了企业要承担老账 2008-01-04
· 警惕国有企业“蛀虫”敛财新伎俩 2008-01-04
· 区域与企业发展战略论坛将在上海举行 2008-01-04
· 保加利亚: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 200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