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前,我国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是依存于典型的物资短缺,当时银行虽然发生挤兑现象,但人民币价值依然有保障。2000年之后,我国在房价、食品等多个领域发生物价上涨,却表现出热钱太多、物资依然富足、消费者并没有挤兑存款提前消费的倾向。有人说,这是2000年 入世后,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长期被低估,使国内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以极低的价格加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分工导致的。那么,低价人民币是否意味着低价劳动力? 低价人民币是否意味着低价劳动力,涉及货币的实际价值,以及对内对外价值等基本的货币理论问题。所谓低价人民币,就是指人民币汇率低于实际均衡汇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估”。一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但劳动力价格上涨幅度小,货币汇率的升值幅度又小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这时低价货币就意味着低价劳动力。但是,劳动力可以在汇率不发生变动,即维持低价人民币的情况下变贵,即工资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此时,低价人民币就不一定会出现低价劳动力。 应该说,劳动力价格与汇率的关系,实际上只是汇率与一国国内经济均衡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经济就保持了高速增长,商品出口和外商投资迅速增加,国际收支顺差也在不断扩大,人民币出现了升值压力。为了维持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宏观经济决策部门选择了谨慎的升值措施,即通过外汇市场干预使人民币升值维持在比较小的幅度之内。干预的结果就是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不断创下历史新高。随着外汇储备的增长,人民币的供应变得非常宽松,为经济过热提供了基础性条件。即使中央银行努力通过发行票据对冲基础货币的发行,并且不断提高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也很难完全冲销和回笼巨额外汇储备增加所引起的货币发行。 我国近几个月出现了明显的物价上涨,比如,8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上涨6.5%。然而,这只是近几年货币供应宽松的结果之一。在此之前,房地产、股市及其他资产性的市场价格,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工资水平,无论是公务员工资还是务工人员的工资,最近也在明显提高。可见,消费物价的上涨只是涨价的后端,是经济过热的最终表现而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经经历过多次通货膨胀。1988年和1994年的通货膨胀是比较严重的两次。以1994年为例。当时,我国消费品物价上涨幅度曾高达24.1%,并出现了物资供应短缺、老百姓挤兑存款冲击市场等现象;同时,人民币对外贬值,对美元的汇率不断下跌。而今天,我国对内面对着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对外又面对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表面上看,对内贬值和对外升值似乎是矛盾的。其实,这正是输入性通货膨胀与原发性通货膨胀的主要差异之一。仔细分析就可以看出:2000年之前,中国的通货膨胀是由有效需求过旺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引起的。当时的通胀主要是由国内投资和消费迅速扩大所导致的,而今天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国内生产过剩,因此,必须通过世界市场的需求才能得到释放。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出口商品,进口外汇。然而,在外汇输入的过程中,也将美元贬值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一起输入了。由此,人民币出现了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现象。 有人认为,当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是过分压低人民币汇率,钉住美元所造成的,其带来的主要影响就是压低了中国的劳动力和原材料价格,是对劳动力和上游原材料产品的掠夺。实际上,这种看法有些偏颇。第一,通货膨胀可以在一国货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出现,例如,日本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出现过日元大幅度升值的同时物价明显上涨的情况。如果人民币大幅升值也不能遏制外部投机资金的流入,我们则同样会面临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上升的压力。第二,如果人民币升值,可能会导致国内劳动力价格被压低,因为出口成本随着人民币升值而增加,生产商和出口商就有可能通过压低工资来节约成本。第三,国内物价上涨对劳动力和上游产品是否构成掠夺,主要应看两者上涨的幅度。如果物价上涨幅度大大高于工资上涨幅度,则劳动力可能被掠夺,反之则不能成立。 从目前物价上涨幅度与工资增长水平看,我国尚不存在普遍的因通货膨胀而侵害劳动者利益的情况,平均工资年增长幅度还是高于通货膨胀率的。但是,在低收入人群中,尤其是一些农村流入城市的“进城务工人员”工资增长幅度过慢,在近几个月经济出现过热后,他们的利益可能会被侵蚀。这是政府有关部门需要注意并应采取措施加以解决的问题。从目前看,应该完善最低工资的调整机制,使之能够与通胀保持同步或高于同期通胀幅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资水平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但是,由于我国劳动力总体处于供过于求的状况,低端劳动力市场尤其如此,因此,低端劳动力价格近十年来涨幅有限。本来,在我国劳动生产率提高,出口大幅度增长,而人民币名义汇率又没有大幅升值的情况下,工资应该普遍提高,人民币实际汇率要升值。然而,由于我国劳动力供过于求,限制了这一效应的出现。不过,基本经济规律最终还是会发挥作用,被延迟的劳动力价格上升和物价上涨最后还是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经济学家巴拉萨与萨缪尔森所描述的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快,工资上涨也快,最后带动非贸易部门工资上涨,并使物价总体水平上升的过程,已经开始在中国出现。如果不想让人民币名义汇率大幅度上升,则工资和物价大幅度上涨所代表的实际汇率升值恐难避免。如果能够保证工资涨幅高于物价涨幅,从宏观经济角度看,这未尝不是一种替代的选择。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