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鹬蚌相争”新解
    2007-12-14    作者:陆树增    来源:经济参考报
  从事理论研究的学者们“文人相轻”,相互进行学术“攻击”。如果这些相互间进行学术“攻击”的学者们是“鹬”与“蚌”,那么从事实践工作、需要理论指导的管理者们就应该扮演“渔翁”的角色。
  “渔翁”最不应该做的就是冲入战团,与“鹬蚌”为敌。这样,就会迫使“鹬蚌”结盟,共同对抗“渔翁”。管理者指责学者是书呆子、纸上谈兵;学者嘲讽管理者是鼠目寸光、“来日不长”。结果将理论与实践割裂成“两张皮”:管理者凭经验、靠感觉去自己摸索、自己闯;学者凭想像、靠逻辑去推理、演绎。最后“渔翁”与“鹬蚌”两败俱伤。
  “渔翁”次不应该做的就是劝架,让“鹬”“蚌”停止争斗。这样,“渔翁”将两手空空,一无所获。没有原则的妥协、不求甚解的折中,表面上看是统一了,将双方的优点综合起来了,实际上是将双方的缺点汇总了,双方的优点却相互抵消了,最后整出一个非驴非马的怪胎来,让管理者在实践中处处碰壁,左右为难。
  “渔翁”也不应该参与其中,帮助“鹬”战胜“蚌”,或帮助“蚌”战胜“鹬”。这样,“渔翁”将只能得其一。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术也异彩纷呈。“经济人”、“社会人”都是“人性假设”理论之一;“经济效益”、“社会效益”都是企业目标之一;“刚性管理”、“柔性管理”都是管理模式之一;“多元化经营”、“回归主营业务”也都是企业经营战略的一种……对企业而言,它们本身无所谓对错,也分不清优劣,只存在“适用不适用、对症不对症”之说。它们之间不是简单的“否定”关系,而是可以相容的“加入”关系。只择其一而从之,未免狭隘;如果不幸择其不善者而从之,则更是得不偿失。
  “渔翁”最应该做的就是火上浇油,让“鹬”“蚌”斗个天昏地暗、你死我活,最后将其一并拿下。“真理越辩越明”。只有让学者们在学术上针锋相对,辩得面红耳赤,其理论才能深刻,其特点才能鲜明,才能将各自的学说发挥到极致,同时也将各自学说的局限性暴露无遗。这样,管理者就可以综观全局,合理取舍,科学配置,将矛盾双方甚至多方的理论与自己的实践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鹬蚌兼得且得来全不费工夫的目的。
  相关稿件
· [论语]民族的与世界的 2007-12-07
· [论语]为知名而“致命” 2007-11-30
· 新版论语:关怀的力量 2007-09-07
· [新版论语]“忠诚”的悖论 2007-07-13
· [新版论语]善待对手 2007-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