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撰写的《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下称“报告”)估测,到今年底,开发商规范和非规范囤地约为10亿平方米。在2002年~2006年间,山东、江苏、浙江和四川省的土地囤积最多的省份。银行体系每向房地产行业注入4元资金,就约有1元被沉淀在土地上。(中国新闻网
12月4日)
依笔者看来,这份报告并没有太大的新意,只不过用一组相互关联的数据说明了房地产利益集团的一连串利益链条。从地方政府长期未能完成供地计划和监管,到银行贷款被开发商或储备中心沉淀在土地上,再到开发商囤积居奇,人为造成商品房严重的供求失衡,从而形成了强烈的房价上涨预期,以便从中渔利。报告认为,如果持续目前的供地、囤地和房地产金融、税收政策,商品房价格极有可能持续大幅度上涨。显然,报告摸准了房价上涨的脉门,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也为下一步加大宏观调控,遏制房价上涨,提供了清晰的解决问题的路线图。
但一些房地产大鳄却提出相反的观点。潘石屹说,从中国目前情况来看,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在房价的暴涨问题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土地供应不足。而任志强也认为,房价上涨相当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土地供给制度的变化(包括招拍挂制度与紧缩土地供给)。(《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4日)但笔者留意到,不管是北师大的报告,还是开发商,都把矛头对准了房价上涨根在土地上,一个是说土地供应不足,另一个则是说并不是没有土地供应,而是开发商有意囤积土地,造成一种土地供应不足的假象。
但无论如何,人们对双方的信息与数据,仍然处于混沌和迷离的状态之中。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从房地产热中获得的利益主体提供的数据总是呈现出这样的一种偏向:目前的房价只是温和上涨,房价的上升还有空间,房屋的空置率并不高,房价收入比是比较低的,甚至高房价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强,而土地的供应是紧张的,囤积土地是“欲加之罪”。那么,这些信息传达的意图非常明显,对于消费者来说,现在是购房的好时机;对于政府来说,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是没有必要的。或者也可以这样说,信息的混乱,为几个能够有效影响消费者行为,从而推动房价迅速攀升的神话的生产提供了可能。
其中之一就是土地资源短缺的神话。建房所需要的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中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张。粗看起来,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但要作为推动房价扶摇直上的理由,就显得底气不足,漏洞百出了。首先,房价神话制造者是偷换了概念,市区的商业中心、城市的黄金地皮、农业耕地确实是稀缺且不可再生的资源,但住宅用地则不是。从纯技术角度说,绝大部分土地都可以用作住宅用地。只要资源高度集中于市中心的状况得以改善,只要过去城市的不合理格局发生改变,住宅用地资源的紧缺性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缓解。更何况到今年底,开发商规范和非规范囤地约为10亿平方米,这一数据开发商又该如何解释呢?而且退一步说,即使城市发展模式和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土地资源紧缺对房价的推动也不是无条件的,而是要受到收入水平等种种因素的制约。而塑造了这些神话的,则是房地产开发商、银行、地方政府和部分学者的联盟。他们现在要继续的神话就是要维护既得利益,防止房价体系崩盘,继续套现房地产暴利。
这也就难怪著名学者孙立平都要感叹道,从信息的混乱和扭曲甚至人为的误导,到可以操纵消费者预期的神话的生产,再到强势利益群体的恶性炒作,表明了我们的市场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而这个市场,就是今天人们进行利益博弈的舞台。这也为我们看清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复杂而简单的真相,提供了一个难能可贵的视角。历史教训已经告诉我们,继续维持既有决策思维定势和市场供求状况,对房地产行业和金融行业将是一场危险而巨大的赌博。而有关部门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宏观调控,扭转利益博弈的被动局面,调整房地产结构,让土地、资金等供应和开发、让房地产市场回归常态。否则,如果继续让房地产成为掠夺民生和绑架国民经济的至大泡沫,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盛世危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