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股市当作中国经济过热的病兆
    2007-11-28    叶檀    来源:上海证券报

    股市走入拐点,不是走入牛熊拐点,而是走入生存方式的拐点。
    为股市降温,实质是为过热的中国经济降温,以防止结构性失衡转变为全面失衡。股市的调整是中国经济主动调整的重要衍生现象,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探路者。每每经济被认为高烧难退,股市就首当其冲开始吃起退烧药。看来,股市已经被当作中国经济过热的一个病兆,似乎成为关系中国经济全局的溃疡,以其体量之大、影响面之广,受到越来越沉重的关注。
    近三个月以来热得发烫的经济数据说明财税与货币政策会进一步收缩。10月份的CPI增长6.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7%,房地产投资畸高,增长39.7%,这份数据似乎还未显出调控成效。立竿见影的窗口式指导层出不穷,为了防止货币乘数效应放大,央行甚至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后意犹未尽,直接祭出控制信贷增量的做法。反观资本市场,基金的申购与分拆与直接控制信贷可谓异曲同工。
    在短短半个月内,温家宝总理两次主动提及股市,提到防止资产泡沫,防止股市大起大落,以及政府还应该加强监管,监管主要是通过经济和法律的手段,使股市能够做到公开、公正和透明。股市基调呼之欲出。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定下2008年经济工作的基调,温总理在新加坡的“三防”讲话,即防经济增长偏快转向过热、防物价全面上涨和防资产泡沫,将是主基调。越是难调越是要调,否则中国经济的结构性疾患将向全局延伸。
    明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包括:央企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在内部治理结构的基础上继续做大做强;适当扩大人民币汇率上升幅度,一个重要信号是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近日在清华大学演讲时,直接将汇率当成治疗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主药方;为应对汇率上升,出口与经济增长速度可能放缓而进行的财税配套改革。所有这些改革都是围绕货币改革的庞大系统工程,一个从喧闹突然转向沉寂的资本市场是货币改革的信号。
    就像车辆行驶拐大弯时,必须要降速以求平稳一样,经济增长方式拐弯时,经济也必须降速、平稳。从信贷、投资到资本市场的集体过热显然增加了拐弯的风险,而那些将中国资本市场与日本泡沫期所进行的不伦不类的对比则加深了心理层面的暗示。以严厉的手段为投资降温,正是为了减少高速运行的惯性,在短时间内将资本市场调适到管理层认可的合适的轨道上来。
    股市正在拐大弯,是因为中国经济正在拐大弯,先知先觉的社保基金以及巴菲特等人心领神会,他们把一只脚放在股市大门口,另一只脚踩在目前低估的次贷市场,准备随时抽身而退、随时重新回常
    换了更严厉的行政调控手段,换了一种生存方式,中国经济、中国资本市场的质地没有变。国资委官员虽然屡经澄清,仍在各种场合强调三年之内央企整体上市的重要性,二级市场虽然愁云惨雾,但一级市场的打新股仍然如火如荼。
    饱受抨击的新股发行机制与新股发行市盈率说明了什么?说明这是一个有意制造的水库落差带,目的就是在这些落差带产生资金激流。通过30倍、40倍市盈率,资金之水被人为引导至此,主要是为了那些还将不断IPO、不断并购重组的上市公司能够在资本市场的暂封冻期还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资本市场活水,从中石油到中铁,吸引的打新资金之多,说明资金暂时蜇伏,并且通过无形之手的引导,在该出现时出现,该闪光处闪光。
    此时盯着股指4500点,还是5000点,还有什么价值呢?此时听100种理论论证A股市场市盈率高企有什么意义呢?既然指数有失真之嫌,既然中国经济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在一夕之间面目全非——通过并购重组对产业进行整合的预期没有变,推出更多的衍生产品的预期也没有变,人民币升值的概念同样没变。变的是生存方式,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等带来的收益被强大的行业调整政策暂时人为抑制,资本市场的热点发生了轮换,从石油金融地产暂时转到煤炭、军工与消费。
    国外基金在香港市场再次动用巨资增仓中资股,虽然国际投行把A股市场的泡沫说得十分恐怖,但QFII仍然在要求增加A股的入场券。而亚洲股神李兆基雄心万丈出资“扫货”,满载而归。
    如果还想投资,请不要看股指,仔细分析经济数据,判断经济政策,以及下一个大宗商品的热点,在目前A股的股市炒股,最重要的是对宏观经济的判断。睁大眼睛审视每个报告,每条新闻,市场把每个投资者逼成了宏观分析师,连退休之后老人都言称CPI,如此壮观的景象,也算是资本市场结出的硕果之一。
    请盯着你手中的股票,如果质地上佳,如果符合来年的资本运作趋势,就请捂住,静候风暴过去吧。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