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不能死心眼
    2007-11-26    胡蝶    来源:经济参考报
  甲乙两个人乘船一块儿外出做生意,他俩携带着行李箱,箱里装着衣物和多少不等的本钱。船至江心,出现了意外,船摇摇晃晃,似要沉没。面对这种危局,两人的反应大相径庭:甲赶快打开箱子,拣价值高的钞票往腰包里塞,然后纵身跳入水中,向另一条船游去;乙则心存侥幸,他不相信船会下沉,在观望并祈祷出现奇迹,最终同船共沉水底。
  甲乙两人的不同反应,正是股市中的炒股者面对风险时的写照。显然,甲是一个成熟的股票投资者,对股市风险有清醒的认识,敢于舍弃已然失去的东西,毫不迟疑地割肉。而乙是一个外行的股市玩家,他不懂股市风险为何物,也摆脱不掉人性的弱点。根据笔者观察判断,在这个既像天堂又像地狱的沪深股市,乙类股市炒手远远多于甲类。有位股民买入梅雁股份,现在叫梅雁水电,死死地套牢了8年,才够本卖出;有位股民买入广东榕泰,套了将近7年,才卖出。
  为什么有许多股民如此死心眼、一根筋呢?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博士用“损失之痒”,来解释这种社会性的心理现象。“损失之痒”是指一些人对损失金钱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平衡的心理反应,简要言之,有些人损失100元钱痛苦的反应是得到100元的两倍,对损失的害怕远远大于对利益的偏好,这种人过度看重损失,而轻视收获带来的好处。这种现象正好可以说明有些人在股市上的表现:即使某只股票跌幅已经很大,而且已有人割了肉止了损出了局,有些人也不愿意抛出,他们总是毫无理由地期望这只股票能够翻身。“损失之痒”的另一种说法是“拥有效应”,有些人固执地认为,只要不抛出股票,只要拥有股票,就不算损失,就总有扳回的机会;如果抛出股票,那账面损失就真成了实际损失,也再无翻身的可能了。这种心病的根源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一言以蔽之,在于他还不懂炒股的风险,不懂机会成本意味着什么,更不懂金钱的时间价值是何物。
  怎样治疗“损失之痒”、走出“拥有效应”的困境呢?应从学习投资理财的基本知识做起,弄懂金钱的时间价值是什么,搞通成本、时间和未来收益的关系,尤其要想明白所投资股票的内在价值——如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上市公司所在行业的周期状况等。
  沪深股海有1000多条股票船,当你乘坐的那一条船出现了危险(这种危险往往是个体投资者所无法克服的),一定要果断地快速下船逃生,你千万不要想不开。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