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央企上市不加节制,尤其是资源配置更多地向资源、能源、金融、地产等巨型企业集中,使证券市场呈现“央企化”特征,则无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民生福利的改善以及证券市场本身而言,都弊大于利。 本周一,A股市场将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巨无霸———中石油上市。据估计,中石油上市后,其市值将占到沪市A股总市值的两成。可以说,随着更多巨型企业的上市,A股市场将不折不扣成为央企大盘股的天下。 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沪深股市上至少有190家央企下属公司。今年下半年以来,除中石油外,先后有建设银行、中国神华从H股市场回归,它们的IPO创下的申购资金一个比一个多。在中石油之后,中铁上市进程又开始了。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日前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加快整体上市和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步伐”,可见,早先流传的30家央企上市名单也许并非空穴来风。 恰当的央企整体上市是有利于国有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的,也有利于民众分享央企的收益,另外,大盘蓝筹股也是股市稳定发展的基础。然而,如果因此对央企上市不加节制,尤其是资源配置更多地向资源、能源、金融、地产等巨型企业集中,使证券市场呈现“央企化”特征,则无论对中国经济发展、民生福利的改善以及证券市场本身而言,都弊大于利。 我们看到,近段时间证券市场的“二八现象”乃至“一九现象”非常突出,这与上述那些巨无霸的央企回归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资源能源产品的涨价以及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创新高,受惠于这些因素的资源能源企业、国有银行和大的房地产公司等垄断央企的股票,受到了市场资金的热捧,而绝大多数竞争性企业特别是一些低市值的中小企业的股票则少有问津。大盘蓝筹股的每次上市,都因其上市规模巨大、筹码战略意义突出、初期投资价值丰厚,对A股市场的其他股票造成强烈的“挤出效应”。所以,尽管大盘指数不断创新高,但多数个股都表现疲软,已经跌回“5·30”以前的价格去了,很多购买这些股票的中小投资者都已被深套。“大象独舞”的结果,是不论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绝大部分股票都被资金丰裕的大机构和央企所持有,一般投资者甚少能“分羹”,造成优质资源的提供和分享都呈现一定程度的“马太效应”,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广大的中小投资者在这场资本市场大发展的“盛宴”中,并未享受到资本所带来的溢价。 从证券市场的形成来看,企业上市的主要目的是筹集发展资金、分散投资风险、优化资源配置等。现实中最需要资金的是谁,谁又能使资金的使用最有效?显然,都不会是央企。因为央企作为垄断企业和低就业企业,特别是那些资源能源类企业和大的国有银行,它们在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资源充足,既不缺钱,也不缺许可证。另外,央企普遍存在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问题,加之缺乏外部竞争,对证券市场募集来的资金,其使用效果一般并不理想。很多央企把募集来的资金不是用于改善投资结构,加强研发,提升产品质量,而是再投资于股票市场,博取“流动性溢价”。比如,一些央企之间或者央企和银行之间互相持股,已成为央企常见的理财模式。可以说,把国内资源大力度配置给垄断的、不缺钱的、不创造就业、缺乏创新的央企,某种程度上是对稀缺资源的极大浪费。 和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一样,资本市场的股权和资本特征的多样性越高,市场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也就越强。但随着资源和政策越来越多地在央企之间流动,A股市场的价值体现和投资选择都比较单一,从而有可能加剧原本就比较严重的市场结构性问题,甚至,有可能再次形成资本市场国有股“尾大不掉”的局面。 央企对A股市场的垄断,不过是央企垄断真实经济和有形市场的一种翻版。现在的问题是,与我们对有形市场中的垄断给予高度重视相比,对证券市场的垄断现象却很少关注,甚至根本未意识它的存在。在很多专业人士和管理层的眼中,最好所有的央企甚至大的地方国企都要在A股上市。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在一个远未完善的证券市场上,指望通过上市来解决央企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就中国经济而言,当前最需要上市的不是央企,而是对资金嗷嗷待哺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至今民营企业在股市中所占比重不到20%,这与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分量很不相称。证券市场发展到今天,应该无差别地面向所有企业,而不能还是优先考虑国有企业,特别是不能成为央企的专利。但目前,无论从发行审核还是信息披露以及监管来看,民企比国企特别是央企都要难得多,存在着很多事实上的障碍。因此,在这方面,我们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垄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