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商银行宣布,将支付约366.7亿南非兰特(约54.6亿美元)的对价,收购标准银行20%的股权,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通过这项收购,工行不仅获得了为中非贸易和投资提供金融服务的机会,将触角延展至非洲,完善了其全球化的布局,而且,此次收购为工行未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综合化经营埋下了至关重要的伏笔。 早前我们已经知道,建行要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工商银行要收购印尼哈利姆银行,中行又要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其他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消息也不断出现,民生银行拟投资美国联合控股的报道已经见诸媒体。似乎一个中资银行海外扩张的高潮就要到来。 我们都曾记得,就在4年前,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被海外认为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国际国内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前途弥漫着一片悲观情绪,好像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已经“一文不值”,根本“沾不得”。原因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产生的大量不良贷款和极低的、不能抵冲任何风险的资本金充足率。在这种国际国内舆论环境和氛围下,2003年国家决定国有商业银行分批改制上市,2004、2005年建行、中行在国内投资者不敢问津的情况下,决定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结果要价大大降低,海外战略投资者趁机以极低价格参股。随后中国工商银行以及一些区域性股份制银行也相继上市。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截至今年9月30日,在全球前十大上市银行市值排名中,中国的工行、建行、中行分列第一、第五和第六位。 2007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2544.3亿元,相当于2006年全年利润的84%。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从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45%。2003年末,我国只有8家银行资本充足率在8%以上,2007年6月末已上升到125家。盈利能力、资产质量、资本实力和充足水平三个重要指标的大幅提升,使我国银行业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真正成为了实力雄厚、符合国际监管标准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如今,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国际投资界的宠儿,被视为搭乘中国经济增长的通道。现在,中资银行又开始大打国际竞争对手的主意,通过收购世界大型金融机构,力图走向全球,实现国际化。 从被说成是“在技术上已经破产”,发展到成为国际投资界的宠儿,再到大打海外扩张牌,走向国际化。这个变化意义太大了。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果断做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重要决策是完全正确和英明的。中资银行走向国际化的底气,来自于通过改革后实力的壮大、业务发展的迅速和经营业绩的突飞猛进。而这一切变化,又离不开资本市场给它们带来巨大的机遇和强有力的支持。 在我国其他企业已经全面向海外扩张,纷纷展开国际化攻势的形势下,金融企业决不能甘愿落伍,决不能只有被动地被海外银行参股、投资、收购。国际化是双向的,金融开放应该是对等的。海外金融机构进来,中资银行走出去,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今年9月,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对英国《金融时报》呼吁说,美国应该对中国开放银行市场。不少雄心勃勃的中国银行业高管也开始大声表示,如果美国不让中国银行入境,凭什么允许高盛参股中国的银行?当然,虽然中资银行较数年前已大有改观,但是,提供的服务仍然很原始。这就需要走向海外的银行,不但股份投资走向海外,走向了国际化,更重要的是服务、产品、管理更应该加快国际化步伐。 农业银行作为唯一一家还没有完成股份制改制的国有银行,现在谈走向海外扩张、参股、收购可能还为时过早。温家宝总理刚刚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四季度经济社会发展时明确指出:“按照金融工作会议确定的任务,推进金融体制改革。”今年仅剩两个月时间了,农业银行当务之急是加快改革步伐,切实做好国有银行改革的收官之战,追赶其他国有商业银行前进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