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福利转向适度普惠型是务实之举
    2007-10-19    作者:大丫山    来源:中国网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表示,中国将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补缺型”的福利针对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在转变过程中,要由特定的服务对象,向全体老年人、残疾人和处于困境中的儿童转变,同时在服务项目和产品的供给上,要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多样化的需求。(10月18日中国网)

    每一个程度上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社会福利制度,这是一个社会健康、完善、进步的重要标志。遗憾的是,“我国经济这些年是快速地发展,但在社会福利方面不论是从认识上到投入上,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窦玉沛)”,正如一些民众提出的那样,“中国社会福利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在一个经济发展迅速福利事业相对滞后的社会,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等这些特殊社会群体,是不可能很好地享受到社会福利的恩泽。我国此前推行多年的“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其捉襟见肘之势,想必那些在受助范围之外挣扎的特殊社会群体早已感同身受。
    加速发展我国社会福利事业,打破“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之弊端,这是近几年来社会各界的一致呼声。令人振奋的是,值此十七大之际,民政部明确了我国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的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这种“转变”的到来,意味着过去“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覆盖的这部分老年人、残疾人、孤儿继续享受福利服务,而在“补缺型”社会福利模式覆盖之外的那部分老年人、残疾人、孤儿同样能够享受到社会福利。这种“转变”目前虽然只是定格在“适度普惠型”,离发达国家的“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还有巨大差距,但是,就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实际水平而言,这已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是的,美国以及北欧一些国家,其社会福利制度相当完善,这些国家对国民的照顾可谓周全。在美国,别说孤儿和困境中的孩童,即便一般家庭出生的孩子,自出生开始就可以领奶粉票、尿布、婴儿食品,看病、入托等都可以享受国家福利的照顾,而老年人(年过65的)可以享受残疾人的各种优惠待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国家是在走了几十上百年的社会福利道路之后,才形成今天的福利格局。更重要的是,我国的经济实力还远远没有达到实行“普惠型”社会福利模式程度。诚然,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但是,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国民人均收入仅排世界第110位(据上海证券报),国民手头还很紧,还需冷静选择社会福利模式。
    从这个角度说,我国推进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而既不是停留在过去的“补缺型”层面,也不是一下子飞跃到“普惠型”境界,这是一种务实之举。止步不前,这会失去奋斗目标,更会使许多社会特殊群体失去应有的救助。而过于冒进,容易产生社会问题,甚至给国家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带来障碍,留下后遗症。2006年11月,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司长张明亮做客“强国论坛”谈及北欧一些国家的高福利状况时就曾指出,目前北欧一些国家自认为,他们的福利是“摇篮”到“坟墓”,福利政策太好了,上去了下不来,但经济发展却没有长足跟进。社会福利过于超前带来的只是一种包袱。由此观之,社会福利应该跟相应经济发展相协调,只有这两方面都很好地抓好了,兼顾了,并随着经济的发展推动福利事业的发展,才会取得双赢,从而真正给广大人民带来丰厚福利。

  相关稿件